目前分類:摘錄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男人以權力與財富決定一個人的影響力;但女人卻是以個人的風格魅力與創新突破決定她們眼中的風雲女性。  
 

在《美麗佳人》的網路投票結果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女性對於影響力的不同觀點。孫芸芸的柔媚、林志玲的嬌嗔、沈春華的真誠、陳文茜的犀利、柴智屏的敏銳……台灣女性在她們選出來的十大風雲女性中,投射了她們對自己的期許。這十大女性,從媒體到百貨業,從營造到直銷零售,無論在那個場域,她們鮮明的女性特質,得到認同;她們的自我風格,獲到讚賞;她們的社會關懷,引發共鳴。新世代女性,就該是這個樣子呀!

林志玲

時代的演進總讓人們不由自主地必須為很多名詞重新定義。回顧過去5年台灣的演藝圈,大家不得不承認,林志玲以她一個人的力量,改變了台灣人心中對 model 定義。從拍戲、廣告代言、走秀、公益活動、到主持。台灣人透過林志玲3個字,看到model 在台灣無限發展的可能,同時也看見模特兒兼具美貌、內涵、高學歷、高 EQ 的完美特質。尤其她謙遜不耍大牌、不特別偏好名牌的樸素特質,更是她在兩岸三地人氣歷久不墜的最佳理由。

陳敏薰

台灣媒體經常一兩天就快速捧紅任何一個沒沒無聞的人。陳敏薰的美麗外表與經常戰鬥到腥風血雨的投資銀行專業, 或許因為形成了一種衝突美,最美麗的金控董事長在2003年一夕成名。從為了開發金控經營權之戰到成為世界第一高樓101董事長, 陳敏薰用行動和超時工作,證明「美麗女子是鑽石, 聰明女人是寶庫」, 她不止是炫麗的鑽石驚嘆號,也用多元的行銷手法讓台灣最高大樓耀眼國際。

沈春華

在台灣每小時以追八卦為職志的電視新聞頻道裡, 選擇以不花俏、不聳動的方式播報的主播幾乎不存在,但是那似乎是沈春華多年來的堅持。對於新聞和專業的堅持,沈春華的新聞沒有太多血腥的社會新聞,沒有太多的演藝圈誹聞,但是總讓觀眾在收看後覺得自己接收了完整的新聞訊息。或者四平八穩容易帶來一點枯燥,但是沈春華的選擇似乎讓大家看到台灣培養出一個 Barbara Walters 的可能。

張小燕

在沒有八卦雜誌與日報出現之前,張小燕這個名字曾經是絕版《民生報》上最常出現的藝人名字之一,週末的《綜藝一百》《連環泡》《周末派》到《快樂星期天》,從沒有第四台和部落格到現在,張小燕用她慣有的連珠炮說話方式,娛樂了台灣半個世紀。堅持不隨八卦起舞和為別人留情面的原則或者不免讓我們在看膩了羶色腥的無俚頭節目後,懷念起小燕姐節目的綜藝深度。

宋湘嵐

近幾年購物天后利菁和斯容的異軍突起,讓觀眾對「會賣東西」也是一種會紅的專業技能感到訝異不已,鎂光燈卻鮮少注意到將這些購屋天王天后推向舞台的幕後黑手-宋湘嵐。

在這個掌握通路就掌握商機的時代,宋湘嵐1999底開台的東森購物台在短短幾年間,躋身台灣百大服務業的前十名,近來也將台灣經驗移植國市場,愛購物的宋湘嵐不時轉換在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角色變換,或者解釋了為什麼購物台總能夠提供讓消費者感到貼心的服務。

孫芸芸

在孫芸芸出現在台灣百貨業之前,延續日系百貨經營方式的台灣百貨公司只看得到彎腰說謝謝和再見的電梯小姐。隨著微風廣場2001年在台北的開幕,透過舉辦不同主題派對來吸引顧客的行銷手法,新一代少奶奶孫芸芸引進美國百貨精品文化,不著痕跡地讓台灣颳起一股熱烈的的名媛旋風,同時也為台灣開啟新的社交文化。除了把自己塑造成品牌代言人之外,也輕而易舉地深植了微風廣場在客戶間的品牌形象。

鄒開蓮

當妳想知道《童話》那首歌MTV女主角到底生什麼病時,那個網站可能幫妳回答這種問題?想找這季的Zara洋裝應該上那個網站搜尋?又或者要賣掉不穿的 Ferrogamo 應該透過什麼平台?據說是 yahoo! 拍賣和知識網。經常出現在商業雜誌版面的董事總經理鄒開蓮或許不一定為大眾所熟悉,但是她主導的 yahoo! 奇摩網站,卻悄悄的影響我們每天的生活,甚至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鄒開蓮透過她的創意,不只讓自己在跨國企業裡引領風騷,也為無國界的網路世界帶來無限延伸的可能。

陳文茜

政治和性感女人在台灣死氣沉沉的政壇從來是兩個無法連在一起的名詞。直到1995年「建國妖姬」回到台灣,完全顛覆台灣政壇的女性形象,沒有套裝,沒有三從四德,卻在1997年的縣市長選舉,逆勢操作的組成辣妹助選團,成功地幫民進黨塑造年輕形象,贏得選戰,殿定後來執政基礎。2004年後,選擇暫時離開政治舞台的陳文茜為台灣觀眾打開了國際新聞的那扇窗,低調許多的她,還是不免上了八卦雜誌,但那也似乎沒有減低她對追逐自我的熱情和堅持。

殷琪

2006年底高速鐵路的通車,實現了台灣一日生活圈,然而從競標到完工,台灣高鐵公司董事長殷琪在過去10年不斷以她的專業和自主改寫台灣社會對女性的固有印象。從曾經是切格拉瓦信徒的知識青年,到帶領營造公司結合新一代企業家。打敗商場老將贏得高鐵建造和營運權,到個人生活領域的未婚生子,殷琪用行動重寫了我們對性別和職場表現的認知和生命的無限可能。

柴智萍

近來 F4在日本代言觀光所引起的風潮,讓台灣觀眾見識了台灣戲劇在東亞的影響力。回顧柴智萍在2001年籌拍《流星花園》所受到的冷嘲熱諷,她當時的堅決和勇氣,似乎是殿定台灣戲劇行銷日本和中國甚至泰國市場的基礎。從近來的《深情密碼》到《轉角遇到愛》,柴智萍透過奢華的場景安排、俊男美女擦出火花的曲折愛情,巧妙的以製造夢幻換取商業利益,讓台灣戲劇不至於在日本和韓國大舉入境之後,無聲的淹沒。

【美麗佳人雜誌2007年6月號】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96610

地點:法鼓山安和分院

主講:許禮安醫師

第一部份: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過程,老和病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會有,但生和死卻是每個人必經之路,每個人遲早都得面對死亡。萬事萬物緣起緣滅,而不生不滅是絕不可能的。

   生命何時開始?

肉體生命何時開始?「人的生命開始於受孕的剎那間?」在這剎那中受精卵可能變成水泡狀或肉樣的胎塊,也可能便成惡性腫瘤;另外受精卵也可能變成一個生命,亦或變成兩個獨立的生命﹝雙胞胎﹞,但卻來自同一個受精卵。

精神生命﹝靈魂﹞何時開始?怎樣才算是完整的生命呢?植物人算嗎?沒有人可以說出標準答案。

對於生命的註解--許醫師強調:「沒有人有權利決定別人的生命,這是生命的自主權。」

  死亡的定義

     生命何時結束?目前世界通用的有下列三種定義:

1.  心肺死〈cardiopulmonary death〉:心臟停止跳動,肺藏喪失功能而停止呼吸。

2.  腦死〈brain death〉:意識停止活動,心肺功能正常。

3.  腦幹死〈brain stem death〉:生命中樞停止,無法自行心跳呼吸。

不論採用何種定義,許醫師認為一定會有遺珠之憾,因為死亡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一條不歸路,是處於無可退轉的境地。至於「死後復生」或「瀕死經驗〈Near-Dearth Experience〉」之情況有如撞到死亡之牆又彈回來,沒有死成功,牆後仍是未知之地,許醫師認為兩者和真正的死亡雖類似,但或許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死亡的意義

死亡的意義至少數百種或千萬種,許醫師略為分類如下:

1.  死亡是幻象與生命的延伸。

2.  死亡是生命的無可避免與殘酷無情的事實。

3.  死亡是生命的解釋與補償〈或贖罪〉。

4.  死亡是生命的危機與失敗。

許醫師認為死亡的意義對每個人而言都不盡相同,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寫出生命和死亡的意義,任何人無法取代、抹滅,因為沒有任何人有權力決定別人的死亡。

  對死亡的反省,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神通」

醫護人員的職責應是解除病人的痛苦,而不是讓病人痛苦的死亡。醫護人員所學本是為了治病救命,當疾病已不治、性命已無救,至少我們能做到照顧於陪伴,將生命的自主權交給病人,尊重及陪伴病人走完人生的旅途舞台,並陪家屬度過悲傷的歷程。

許醫師舉例說到人稱「水果師」的廣欽老和尚,有一次某個奇怪訪客逼問他:「你到底有沒有神通?」老人家滿臉神祕的回答說:「有。」停頓了一下又說:「我有吃就會通,沒吃就不通。」這就是神通!當看見病人連大小便、上下床..都得期待所謂「神通」時,我們就更應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神通」。

◎尊嚴死與安樂死

*安寧療護強調「安樂活」

許醫師說安寧療護他反對安樂死,而應該要讓病人可以「安樂活」!病人尋求安樂死是因為太痛苦,希望能早點解脫,安寧療護盡可能提供合乎病人需求的照護方式,並非不給予醫療與護理照顧,或刻意結束病人的生命。

安寧療護希望協助末期病人度過最後一段安適有意義有品質的生活,因此盡一切努力照護病人,讓他們可以安樂地活到最後一刻,所以「安樂活」才是安寧療護的真正目標。安寧療護的目的就是讓一個人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尊重,讓他最後的生命力還能表現出來。所謂「生時燦似夏花,死時美如秋葉。」


 

安寧療護之佛教精神

  淨土發願文:

  安寧療護(Hospice care):

   若臨命終,

  癌症末期(Terminal cancer patient

   自知時至

  告知病情Tell the truth

   身無病苦

  症狀控制Symptom control

   心不貪戀

  精神支持(Psychological support

   意不顛倒,

  靈性照顧(Spiritual care

   如入禪定。

  宗教平和(Religious peace

 

第二部份:瀕死現象與處理

我們心愛的親人在癌症末期瀕臨死亡時,可能會出現一些所謂的「瀕死現象(症狀)」,除非很有經驗,否則常令人不知所措,而且對於自己和家人都是一段很難熬的時光。此時醫護人員若能預先解說「瀕死症狀」,並且教導如何使臨終病人更舒適,則可以幫助我們準備、預期和瞭解在生命最後階段時的現象及處理方式。至於是否需要告知病人或是只要告知家屬?必須考慮病人的精神需求:包括宗教、信仰、與死亡的認知。此外除了必須支持家庭(病人與親友)之外,還要支持醫療團隊工作人員,以免造成事後的困擾或痛苦。

《注意》病人並非同時出現所有的症狀,而且不是所有的症狀都會出現。

  瀕死症狀

一、疼痛

癌症病人疼痛處理的目標是預防或完全控制疼痛。主要的障礙來自於醫師、護理人員、病人、或家屬的忽視與偏見。在醫護人員方面,要注意的是:必須辨別疼痛的原因(生理、行為、或精神上的),不能以安慰劑欺騙病人,止痛劑無效通常是因為使用劑量不夠,藥物必須依照規律間隔給予,不要考慮成癮的問題(特別是癌症末期病人已來日無多)。在病人與家屬方面,通常害怕藥物成癮,所以坦誠溝通很重要。

※使用止痛藥的三大原則

1.     依照時間:規則使用,在前一劑量藥效消失之前約一小時就須給予下一劑量。要控制到沒有疼痛,而不是等到痛起來才吃藥,以免緩不濟急。

2.     依照階梯:止痛藥使用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三階段止痛藥給予。

3.     經由口服:注射是不得已才用的方法。

給藥途徑的優先次序是口服、肛門塞劑、皮下注射、靜脈或肌肉注射,在國內則不盡然,可能口服之後就是注射了。口服是比較方便、便宜、有獨立感與自主權的給藥方式。只有在病人無法口服或急性疼痛需快速緩解時才考慮注射方式給藥。因為重複的打針,不論是皮下、肌肉、或扎血管,都會增加病人的痛苦。

※副作用

     副作用需提前預防。最有效劑量是能解除疼痛而不致造成無法忍受的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有便祕、噁心、鎮靜、昏沈等,少見的副作用有小便困難、譫妄、呼吸抑制等。

便祕是因為嗎啡會減緩腸蠕動、增加直腸張力、減少大腸黏膜的分泌,而導致硬便難解。使用嗎啡止痛藥須同時預防便祕,可使用軟便劑、賦型劑、自然飲食纖維、多喝水等方法。噁心嘔吐可在出現症狀時才用止吐藥,通常很快就緩解,有效之後二週即可停用止吐藥。鎮靜與昏沈發生在開始用藥或明顯增加劑量之後24~48小時,可在狀況穩定後2~3天產生適應。在穩定狀況下,若病人仍舊鎮靜與昏沈,需考慮其他原因。

小便困難可教導病人膀胱按摩、熱敷及坐式解尿,當病人陷入昏迷狀態且無法自行排尿,才可考慮放置導尿管。呼吸抑制很少出現。若出現呼吸抑制現象,即每分鐘呼吸次數小於六下,先停止使用嗎啡,同時給予嗎啡的拮抗劑(解藥)可立即恢復正常呼吸,不須擔心病人因嗎啡過量產生呼吸抑制而提早死亡。

※行為療法與物理治療

      包括催眠、引導想像、生物迴饋治療、放鬆治療、靜坐、冥想等等方法,在此不詳述,但只要病人接受、有足夠體力、且願意嘗試,則可能有助於疼痛控制。物理治療則應選擇適當的病人,再決定刺激的方式,包括電刺激、經皮刺激、針灸、指壓與穴位按摩等方法。

在病人的最後二天病人多半會有新疼痛產生。因為無法口服止痛藥造成的不安與痛苦,可使用皮膚貼片、舌下含服、靜脈或肌肉注射、皮下灌注等方式給予止痛藥。

褥瘡的疼痛可使用膠狀的麻醉劑局部塗抹。膀胱脹痛可置放導尿管。移動病人或翻身等動作造成的疼痛,則需向病人詳述要作的事,然後溫柔相待,必要時給予短效強力止痛藥。

 

二、呼吸症狀

喘是快速呼吸加上焦慮,此時輕柔的手和聲音可解除焦慮,冷空氣(開窗或使用風扇)會有幫助,氧氣可用於發紺病人,這些都可減輕喘的症狀。另外可使用抗焦慮劑。喘不過氣的感覺可利用嗎啡降低呼吸速率的作用而解除。已用嗎啡止痛的病人通常需增加劑量以達降低呼吸速率的作用。呼吸恐慌發作是喘的急性發作,此時須讓病人緩慢且深深的呼吸。嚴重急性哮吼可能是因為腫瘤出血或壓迫氣管所致,可注射鎮定劑使病人入睡。

瀕死喉聲(Death rattle),是因為身體功能衰退而不能清除口咽及氣管分泌物所致。此時須向家屬解釋,讓病人半坐躺,使用抗膽鹼藥物皮下注射或皮膚貼片。瀕死病人的急促且大聲呼吸,其呼吸快速達每分鐘3050次,而且胸腹肌肉劇烈運動,此時使用嗎啡靜脈注射可降低呼吸速率。

三、譫妄

在死前有時病人會出現譫妄或病人有嚴重神智變化,且持續一週以上。玼時需考慮腦轉移、代謝性腦病變、電解質不平衡、營養異常、或敗血症等因素。症狀在下午及晚上會更嚴重。病人的躁動不安需找出可治療原因:未解決疼痛、膀胱或直腸漲、腦缺氧、喘及因虛弱而無力移動等。

「末期憤怒(terminal anguish)」是病人長期未解決的情緒問題及人際衝突,或長期隱藏的不快樂記憶(帶有罪惡感)。病人會有呻吟、長吁短嘆、坐立不安、唉聲嘆氣、甚至哭泣悲傷等現象。此時給較強鎮定劑讓病人休息可能有幫助,但仍需適時找出原因再想法化解才是釜底抽薪之計。

四、大出血

      鎮定劑及嗎啡(注射針劑)抽好備用,以便隨時給予病人鎮靜及止痛。使用紅色或深色的毛巾擦拭血跡。陪伴病患並且握著他的手。嚴重急性的吐血、便血、陰道出血等,以同樣方式處理。

  臨終現象

《狀況1》睡眠的時間越來越長且不易叫醒,對於人、事、時、地、物混淆不清。

《說明》這是因為體內代謝的機能衰敗造成。病人能睡得著,至少表示沒什麼痛苦。此時不要刻意叫醒病人,非急事要事儘量不要打擾。若病人清醒時,則須尊重病人的決定或心願。大多數病人都會希望見到最親愛的人陪伴在身邊。神智不清也有可能是因為電解質不平衡或癌症轉移到腦部等原因所致,醫護人員會仔細分辨並予以處理。

《行動》當他比較清醒時多和他溝通,提醒他時間和地點,並幫他認出周遭的人,讓他熟悉或喜愛的人事物圍繞在他的身邊。

《狀況2》大小便失禁。手腳漸冷冰,而且身體的靠床側膚色漸深或出現紫斑。

《說明》由於神經肌肉系統的失控及血液循環變慢所致。如果病人有留置尿管,可能尿液顏色會改變或尿量減少,這是因為腎功能變差的緣故。有些癌症病人有腦部或脊椎轉移或已昏迷無法自行翻身,此時仍需定時為病人翻身(約兩小時一次),以免出現褥瘡(壓瘡)而增加病人的痛苦。

《行動》鋪上防污的床墊,注意皮膚護理,使用尿套或導尿管(需要灌洗以避免阻塞)。以毛毯為病人保暖,勿使用電熱毯以免過熱造成傷害。定時的翻身而且偶爾給手腳溫柔的移動或按摩,這是家屬可為病人做的事。

《狀況3》出現「瀕死喉聲」:嘎嘎聲,格咯格咯的喉嚨聲。

《說明》因水份較少的緣故,呼吸道的分泌物較黏稠,不易咳出,而且排痰功能逐漸喪失,可能會有黏液積在喉嚨而產生吵雜的呼吸聲,即使加以抽吸仍不易抽出,就是所謂的「瀕死喉聲」。

《行動》翻身使其側臥,把床頭搖高,或用枕頭把頭墊高。如果病人想吞嚥,可以給冰塊或濕冷的棉球或紗布含著,可以解除病人的渴感。使用濕冷的蒸氣也可以使分泌物更稀,易於咳出。

《狀況4》疼痛或症狀的控制可能會更困難。病人可能越來越沒有食慾。

《說明》如果止痛藥無法止痛,可以請醫護人員處理。另外不須擔心病人會餓死身體自有分寸,當不需要這麼多營養時,自然就會食慾不振、食不下嚥。 如果勉強病人進食反而會增加病人的負擔與痛苦。

《行動》大方給予病人醫師所開止痛藥,試著按摩他的背或疼痛的部位,學習一些幫助病人放鬆的方法。不勉強病人進食,給予他所要求的即可。

《狀況5》病人的呼吸型態不規則,可能有呼吸暫停現象或張口呼吸。

《說明》這是因為血液循環減慢及呼吸衰竭的關係。

《行動》把床頭搖高或用枕頭把頭墊高。以溼巾或棉棒溼潤他的口腔,每30分到兩小時以護唇膏保持嘴唇的溼潤,病人睡著時以溼紗布遮蓋口部。

 

◎臨死覺知

《狀況》躁動不安而拉緊床單,看到一些幻影或說出奇怪的話。

《說明》可能是瀕死症狀,但也有可能是所謂「臨死覺知」。

許醫師在安寧病房的照顧經驗,將「臨死覺知」分為三類。第一種(最高段的)病人,能「自知時至」,主動告訴家屬或醫護人員:還有幾天或指出某月某日將會死亡,而且真是「鐵口直斷」。第二種病人「若有所見」,看見已往生親戚朋友來看他或說要帶他走,沒多久就去了。第三種病人「若有自覺」,在生命最後幾天會吵著要回家,回到家有時病情會稍微好轉,一般常說「迴光返照」,然後時候一到就永別了。這些都是「臨死覺知」。

這並非「怪力亂神」或「危言聳聽」,在美國也有「臨死覺知」的例證,有興趣者可以參考正中書局出版的「最後的禮物」一書。以上的現象在安寧病房的臨床照顧上都實際經驗過,而且大都很準確。我們寧可相信病人自己的感覺,因為這是病人的身體與生命,唯有他自己最清楚。因此我們也會提醒家屬:千萬不要以為病人在胡說八道或胡吵亂鬧,若有上述情況要告訴醫護人員處理。

和病人講話時要當作他的聽覺正常,即使病人聽不到。向他解釋正在做的事,說出心內話,鼓勵其他的親友(即使是小孩)也這麼做。溫柔而有耐心的告訴他正確的人時地。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用毛毯蓋住床欄,以免病人碰撞受傷。

◎最後一日

醫護人員的態度反應如果是:「我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做的了。」那將會令病人及家屬覺得被放棄、絕望與挫折感,應該是:「我們總是可以再為病人做一些事。」「我逐漸學到無力感的重要。在我的生命中,我體驗到無力感;在我的工作中,我與之共存。祕訣是不要害怕它,不要逃開。瀕死的病人知道我們不是上帝,他們要求的只是我們不要拋棄他們。」

安寧療護之母:英國的桑德絲醫師說:「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後一刻,你仍然是那麼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活到最後一刻!」這才是安寧療護的真諦。

我們應該有完整的安寧療護計畫:包括居家處理、醫護協助、門診取藥、危急聯絡等。安寧居家療護需與住院相輔相成,家屬不忍見病人受苦,但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住院處理,住院環境也許並不是病人想要的,自己的家才是病人最熟悉最自在的生活與死亡場所。

我們需要死亡準備的理由有二,一來先有心理準備,再者經歷現況演練可以減少慌亂。至於如何知道病人已經死亡:當死亡來臨時,將會見到下列現象:1.沒有呼吸,沒有脈搏(心跳)。2.雙眼瞪著,而且眼皮微微的張開。3.頷關節鬆弛,嘴巴微張。4.搖晃病人沒有反應。5.大小便失禁。

◎臨終衛教事項

1.     教導家屬瀕死症狀處理方法:給予「瀕死症狀」衛教單張。

準備用物:衣服(以寬鬆為原則,壽衣視情況)、尿布、看護墊、鞋襪、特殊用物(手套、帽子、假髮、假牙等)。

2.     宗教事宜:念佛機、往生被、助念人員等。聖經、聖歌錄音帶等。特殊準備則由家屬提出討論。

3.     救護車聯繫(病危出院),助念堂(或太平間)使用規則(院內死亡),如何辦理死亡證明書,出院返家地址電話。

4.     臨終護理事項:拔除身上管線(導尿管、鼻胃管、靜脈管等)、淨身更衣、更換癌症傷口敷料、膠布貼住雙眼(視情況)、繃帶托住下巴(視情況)、化妝(視病人、家屬需求)。若是病危出院則需教導家屬。

5.     其他喪葬事項。

第三部份:安寧居家療護經驗談

安寧緩和醫療是藉由一組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團隊工作人員,針對癌症末期病人及其家屬,提供個別性的照顧計畫,滿足病人和家屬身、心、靈的需要。在整個照顧過程中,病人有最大自主權,家屬為全程參與,是一種提昇癌症末期病人與家屬生活品質的全人照顧。

※安寧療護四大原則

1.讓病人舒適:所以要做好症狀控制。癌症末期病人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疼痛,要讓病人沒有疼痛,才有生活品質。另外病人會喘、失眠、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所有的症狀都可以經由醫療來控制。雖然其癌症無法治癒,但要讓他在生命的末期沒有身體上的痛苦。

2.要關心病人,真心對待:才能得到病人和家屬的信賴。

3.傾聽和溝通:這需要足夠的人力和時間。

4.讓病人盡量能過日常生活:不要因為生病就只能躺在床上,什麼事都不能做,好像廢人一般。

*安寧療護四全照顧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照顧。

*尊重病人的自主權

對於陪伴安寧療護之病人及家屬分享心情時,可以用給予發問、鼓勵、擁抱..等方式,另外與臨終病人溝通時可使用象徵、音樂、影像及肢體語言,或觸摸、幽默及戲劇等溝通方式。有時運用病人的方言俚語也可以促進溝通。

許醫師說與瀕死者的溝通,是對那些比我們先到人生終點的人們表達的最後尊敬。如果我們有勇氣受邀去分享,我們的生命將更富足且將受到祝福〈那才是我們的修行,而不是去當志工教病人修行〉。

第四部份:從安寧談殯葬文化的改革

    許醫師在安寧療護工作多年,陪伴過約兩千多位病人往生,有人說「生」的最後一筆就是「死」的第一劃,他說「安寧療護的末端正好是殯葬文化的開端」。而因經常徘回在安寧療護的終點,有時會看見殯葬文化的異狀及缺點。

例如:

1.  因安寧療護而看見殯葬文化:許醫師曾看過一個案例是接受安寧療護四全照顧的癌末病人卻在死亡時,因葬儀社的工作人員把亡者抬起來放在推車上時,態度好像是丟垃圾一般,讓在場的家屬看了心都碎了,同時也讓安寧團隊前面所做的圓滿服務就此前功盡棄。許醫師認為即使病人已經往生,在整理及運送大體時也應給予病人尊重才是,切不可粗手粗腳。

2.  生死不同到與地下室的文化:許醫師說醫院有所謂「生死不同道」的政策,就是對病危留一口氣的病人,可以從急診室放行轉送停在門口民營救護車載走,但已經死亡的病人則須經地下室電梯出去,許醫師則質疑那如果在出院在急診室的途中突然停止呼吸的病人又該如何呢?另外為何助念室太平間醫院多半設在地下室等讓人認為難到死亡不可告人與不可見人?

3.  不回家門之原初意義:民間習俗有「在外面斷氣者不得回家門」之說法,跟據許醫師閱讀相關資料及推測,這其實是古代一種檢疫與防疫措施。因如果客死異鄉很可能是瘟疫〈現代稱傳染病〉致死,為防傳染,自然不得進家門。其原初之意義,其實是為了種族繁衍之考量。現今雖然大家都瞭解各種傳染病的傳染途徑,潛意識裡大家還是有這樣的觀念存在。

4.  最佳死亡時刻與魂歸何處:民間習俗有所謂家屬怕病人若在半路往生時,會不知魂飛何處,應在何處招魂;另還有所謂往生時刻最好不要在晚上,因為病人若吃了三餐子孫會變窮等說法。許醫師認為醫師並非是神算師那能算的準,一個人能活多久,不是醫師能控制,醫師只能盡自己的專業本分。

5.  事死如生的禮節與心態:隨著時代的演變及天災人禍的增加,原本大家避而不談的葬儀、以往覺得須隱諱的事情,現在也已逐漸浮上檯面,而且還可以請導演製作廣告,就是所謂「生前契約」。國外也據說有「葬儀超市」。

僅管現今許多葬儀社因同業競爭,已有開始注重形象包裝、注意禮節等良性殯葬文化改革,隨著這些改革的改變,許醫師認為應該加強的是內在心態的調整,最重要的原則是和「安寧療護」一樣:尊重病人的個別性,如此才能達到「事死如生」的最高境界。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89年6月4日是劉再復的第一和第二人生之間的分界線……一個人在一夜之間從「驚天動地」掉進「寂天寞地」,他在心理適應方面所必須克服的困難是不可想像的……

劉再復兄《思想者十八題》(編者按,劉再復,著名文學理論家,曾任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所作散文於感性中融合理性,富生命情采。新著即將在香港出版)集結了他十七年「漂流」生活中的採訪錄和對談錄,用他自己的話說,各篇的「共同點是談話而不是文章」。「談話」的長處不僅在於流暢自然,而且能兼收雅俗共賞之效。十八題中的論旨在他的許多專書中差不多都已有更詳細、更嚴密的論證,但在這部談訪錄中則以清新活潑的面貌一一展現了出來。不但如此,談者「直抒胸臆」,讀者也感受到談者的生命躍動在字裡行間。再復一再強調,這十七年來他進入了「第二人生」。 這句話的涵義只有通過本書才能獲得最清楚的理解。

「思想者」之間的精神交流

在對談錄的部分,我特別要提醒讀者注意他和高行健、李歐梵、李澤厚三位朋友的對話。這是思想境界和價值取向都十分契合的「思想者」之間的精神交流。儘管所談的內容各有不同,但談鋒交觸之際都同樣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在這三組對話中,2005年〈與高行健的巴黎十日談〉使我感受最深。他們不但是「漂流」生活中的「知己」,而且更是文學領域中的「知音」。他們之間互相證悟,互相支援,互相理解,也互相欣賞。這樣感人的關係是難得一見的,大可與思想史上的莊周和惠施或文學史上的白居易和元稹,先後輝映。再復十幾年來寫了不少文字討論高行健的文學成就。無論是專書《高行健論》或散篇關於《八月雪》劇本的闡釋,再復都以層層剝蕉的方式直透作者的「文心」,盡了文學批評家的能事。這是中國傳統文藝評論所說的「真賞」,絕非浮言虛譽之比,更沒有一絲一毫「半是交情半是私」(楊萬里句)的嫌疑。在〈巴黎十日談〉中,高行健先生對再復兄說:

出國後你寫了那麼多書,太拚命了。光《漂流手記》就寫了九部,這是中國流亡文學的實績,還寫了那麼多學術著作。前幾年我就說,流亡海外的人那麼多,成果最豐碩的是你。你的散文集,我每部都讀,不僅有文采、有學識,而且有思想、有境界,我相信,就思想的力度和文章的格調說,當代中國散文家,無人可以和你相比。這都得益於我們有表述的自由。更關鍵的是你自己內心強大的力量,在流亡的逆境中,毫不怨天尤人,不屈不撓,也不自戀,而且不斷反思,認識不斷深化,這種自信和力量,真是異乎尋常。你的這些珍貴的文集呈現了一種獨立不移的精神,寧可孤獨,寧可丟失一切外在的榮耀,也要守持做人的尊嚴,守持生命本真,守持真人品、真性情。僅此一點,你這「逃亡」就可說是此生「不虛此行」,給中國現代文學增添了一份沒有過的光彩,而且給中國現代思想史留下了一筆不可磨滅的精神財富。

在這短短兩三百字中,高行健為再復的「第二人生」勾勒出一幅最傳神的精神繪像,不但畫了龍,而且點了睛。這也是建立在客觀事實之上的「真賞」,絕不容許以「投桃報李」的世俗心理去誤讀誤解。

本書定名為《思想者十八題》,可見再復是以一般「思想者」而不是文學專家的身分,向我們訴說他這十幾年來的心曲。所以下面我也將論點轉移在「思想者」的範圍之內。我對於現代文學是十足的外行,論點的轉移反而使我可以在常識層面上說幾句與本書相關的話。

再復有一段論1980年代的話值得玩味:

從世俗社會的角色上說,八○年代我是時代的寵兒,是文學研究所的所長,是全國政協委員和青聯常委。而現在則什麼都不是,沒有任何世俗的角色,只是一個漂流的學者,一個精神的流浪漢,一個過客,一個充當「客座教授」的過客。生活的基調不是「轟轟烈烈」,而是「安安靜靜」。

對於世俗角色的落差,往往會使人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以至產生心理危機,在危機中又產生痛苦與焦慮,這是難以避免的。在剛出國的頭一兩年,我也常有不平衡,常有孤獨的焦慮,人生的上下半場好像銜接不起來。但是,在讀書與思索中,我沉靜下來了,第一第二人生逐漸銜接起來了。這裡的關鍵是我終於真正意識到世俗角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心角色,是內心那顆真實而自由的靈魂。八○年代最寶貴的效應,是大時代激活了我的內在世界,從根本上打開了我心靈的門窗,而且喚醒了我的反思世界與反觀自身的熱情與能力。

這是一番很忠實也很透徹的自我解剖,再復作為「思想者」所經歷的無限艱辛都包括在其中。讓我試作一二分疏。

從「世俗社會的角色」轉變為「內心角色」

1989年6月4日是再復的第一和第二人生之間的分界線,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事。他用「轟轟烈烈」和「安安靜靜」來分別概括這兩個人生階段。我們也可以說,他的第一人生是「驚天動地」,第二人生則是「寂天寞地」。一個人在一夜之間從「驚天動地」掉進「寂天寞地」,他在心理適應方面所必須克服的困難是不可想像的。以再復而言,我認為他至少經歷了三個層次的精神奮鬥,而且一層比一層更困難。

第一層困難便是他所說的從「世俗社會的角色」轉變為「內心角色」。「所長」、「政協委員」之類「角色」在「黨天下」體制下擁有與之相應的巨大權力,這在常態的現代社會中是難以想像的。再復自己便談到克服這一層困難的過程,他說:

到西方後才覺得,哎呀,這個「自由」多麼累,我們原先什麼都靠組織,什麼都是組織幫解決,出門它幫我找汽車,出國它幫我買機票,特別是我當時是研究所長,辦公室裡行政人員多,很方便。到美國來可不行了,什麼都要靠自己。這才覺得西方這個大自由社會,沒有能力,就沒有自由,我害怕,我要逃避自由。但是這就逼著我成長了,所以我說第二人生,自己能力成長了。

我必須強調:儘管孔子早就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詩人也能「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但親歷其境,毅然在良知與人慾之間作出明確的抉擇畢竟不是很容易的事。再復在漂流一兩年之內便能「調停得心體無累」(王陽明語),這便充分印證了高行健的觀察:他確實具有「內心強大的力量」。

第二、《易經》說:「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八○年代是「黨天下」五十多年中僅有的一次短暫的「天地變化,草木蕃」時期。事實上,這只是曇花一現的幻境,因許多歷史因素的偶然湊泊而成──這裡不可能也毋須展開討論。但不可否認地,在此一剎那幻境中,中國大陸上確出現了一番「驚天動地」的景象,再復便是當時「驚天動地」之一人。最近《紐約客》上有一篇〈北京來鴻〉,因《告別革命》一書而回顧了八○年代再復和李澤厚兄的文化功績:他們兩位光芒四射,分別在文學界和思想界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見Jianying zha, Letter from Beijing: Enemy of the state, The New Yorker, April 23, 2007, p.53)

心中原初那一片淨土就是故鄉

在《關於文學的主體間性》中,對談者楊春時先生曾這樣概括他們兩位當時在思想上「驚天動地」的作用:

現在回想起來,在你(按:指劉再復)寫作〈論文學的主體性〉之前,學術界就已經對反映論和意識形態論進行了批判,但是還沒有找到一個堅實的理論體系……

所以當時李澤厚先生的「主體性實踐哲學」一提出來,就引起廣泛的重視。李先生的功績就在於提出了一個理論系統,給思想啟蒙提供了一個理論根據。記得1985年我們曾經談起李先生剛發表的那篇〈康德哲學與主體性論綱〉,感到很受啟發,並考慮用主體性來建構新的文學理論。而不久你就發表了〈論文學的主體性〉,並引起了轟動和全國範圍的大討論。但是我也注意到,你對主體性理論的發揮,有自己的創造。你講的文學主體性與李澤厚先生的實踐主體性有所區別,並不是簡單移用。

由此可知,再復和澤厚當時所說的,都是人人心中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話,因此文章一發表便「引起了轟動和全國範圍的大討論」。所以八○年代正是再復的生命力最旺盛也最發皇的階段,無論就學問或思想說,達到了「道必充於己,而後施以及人」(程伊川語)的境界。讀者或聽眾對他的文字或言論的熱烈回響也成為他的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為他這時的生命已與「天地變化,草木蕃」融為一體。但1989年「六四」以後,中國大陸又重回「天地閉,賢人隱」的死寂狀態,再復也被迫而成為一個「漂流者」;在漂流中他雖然不斷地寫作,然而孤雁離群,再也引不起「轟動」或「全國範圍的大討論」了。克服這一層次的寂寞之感比拋棄「世俗社會的角色」也不知道要困難多少倍。試聽聽他在2006年答「故鄉」之問的話:

此時此刻,我的筆下就是我的故鄉,我心中原初那一片淨土就是故鄉……我的快樂不在於我的作品的發表,或是外部的評價,或是轟動效應。我的快樂,我的滿足,就在表述的此時此刻。

這是大徹大悟以後的證詞,他終於超越了「發表」、超越了「外部的評價」,更超越了「轟動效應」。用孔子的話說,這是「人不知而不慍」;用莊子的話說,這是「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但是再復最後能達到這一境界顯然是經過了長期的內心掙扎。這就直接通向他在第三層次的精神奮鬥:怎樣回到「心中原初那一片淨土」?

列寧、史達林只要制服作家的身體及其行動便已滿足,毛澤東則更進一步,要他們「交心」,非把他們的靈魂弄得支離破碎不肯罷手……

個人自由是一切創作的源泉

再復在第三層次的徹悟是他整個心路歷程中最長也最艱苦的一段。我推想其始點大概在「文革」時期。他回憶在「文革」中「看到批判『逍遙派』,心裡就發顫」(《知識分子的第三空間》),這似乎顯示,他那顆在「黨天下」意識形態中囚禁了幾十年的靈魂開始躍動了。1980年代《論文學的主體性》已是靈魂覺醒到相當明朗階段的正式表述,然而還沒有抵達終站。一直要等到漂流以後,在巴黎和高行健互相印證,歸宿於慧能的禪境,再復的心靈才真回到了「故鄉」。從此他口中筆底常見「悟」之一字,這絕不是偶然的。

用人人都能當下領會的話說,這個心靈的「故鄉」其實便是個人自由。再復宣揚「文學的主體性」時,他已正式肯定了個人自由是一切創作的源泉,不過「主體性」的概念借自康德,還沒有和中國文化傳統掛上鉤。等到他在禪悅中獲得「大自在」,他才走完了最後一程。列寧說,「文學藝術是整個革命事業的齒輪和螺絲釘。」

這是對個人自由的最徹底的否定,所以生活在這一原則支配下的文學家、藝術家,創作生命便完全終結了。在列寧、史達林體制下如果仍有人能維持創作生命,那麼他或她必須以無比的勇氣去堅持個人的自由。前蘇聯的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便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1945年他正在撰寫《齊瓦哥醫生》,他對來訪的柏林(Isaiah Berlin)說,他對於個人自由的信仰是從康德的個人主義中得來的(見Isaiah Berlin, "Conversations with Akhmatova and Pasternak", in The Proper Study of Mankind, New York, 1998, p. 529)。這和四十年後再復的經驗豈不是先後如出一轍?

但是我要特別指出,再復掙脫「黨天下」的精神枷鎖,找到個人自由,他所踏出的每一步都布滿著荊棘,恐怕是俄國作家也難以想像的。這裡必須略略回顧一下俄國作家的處境。1847年7月15日貝林斯基(Vissanon Belinsky)在〈給果戈里的公開信〉(Letter to Gogol)說,帝俄專制下,整個社會是一片死寂,然而反專制、反東正教的文學卻一直生氣勃勃。所以作家的使命受到社會的尊敬,人們都把俄國作家看作是僅有的領袖、保衛者和救星。貝林斯基在俄國文學界的地位很像中國的魯迅,他的話是有分量的。這就是說,俄國早在十九世紀中葉便已形成了一個與政治權勢相抗的文學傳統。十月革命之後,絕大多數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都拒絕接受布爾什維克的專政,新政權召開作家會議,往往只有四五人或七八人到場,情況十分難堪。高爾基是列寧的朋友,因此曾和布爾什維克合作,但仍然時時對新政權發出嚴厲的批評。列寧因為重視他的支持,不得不予以容忍而已。黨對於作家的控制,自然日益加強,從列寧到史達林無不如此。所以不少作家流亡國外,多數則飢寒交迫而死。高爾基早期曾保護了一部分作家,但也沒有能支持多久。令人詫異的是:在整個二○年代,俄國作家群在保衛文學自主性和作家自由方面,仍然毫不妥協,儘管其中不少人對新政權並不持敵意,有的甚至還抱著同情的態度。(可看Richard Pipes, Russia under the Bolshevik Regime, New York: Afred A. Knopf, 1993, pp.286-7; 298-303)我想這只有一個解釋,即俄國文學界的精神傳統十分強大,即使是列寧和史達林也只能作到表面的控制,而不敢徹底摧毀其精神。

在精神廢墟中靈魂開始覺醒

這一推想在前引柏林與俄國作家談話錄中更得到進一步的證實。1945年柏林和不少俄國作家──特別是帕斯捷爾納克和著名女詩人阿赫瑪托娃(Anna Andreevna Akhmatova)交談時,他們都能毫無忌憚地傾訴久被壓抑的情感和思想。柏林注意到,所有接談的作家都從不用「蘇聯」兩字,只稱「俄國」,可見他們並不認同於布爾什維克政權。帕斯捷爾納克還鄭重聲明,他雖然存活下來,卻並未向當局屈服。很顯然地,向當局妥協,在他看來是最大的恥辱。柏林和女詩人的長夜交談還造成了重大政治事件,因為引起了史達林的憤怒。然而她事後也沒有受到嚴厲的懲罰。1964和1965年,蘇聯當局還允許她到義大利領取文學獎,到英國牛津大學接受榮譽學位。總之,俄國作家雖然被剝奪了發表的自由,他們的精神卻未被徹底摧破。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傳統在後面支持著,這種情形是不可想像的。

在前蘇聯的對照之下,我們才能體會到再復找回他那顆「真實而自由的靈魂」,是多麼艱辛的一段旅程。《西遊記》裡的唐僧經過八十一難然後才「九九歸真」,再復的心路歷程正可作如是觀。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短淺,並未形成一個與政治權勢相對抗的傳統。1949年以後,除了胡風曾奮戈一擊,爭取創作的自由之外,其餘的作家,無論情願還是不情願,都已淪為「革命事業的齒輪和螺絲釘」──這也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強調的論點。胡風的上書則恰好給毛一個直接懲治作家的機會。毛與列寧、史達林不同,對中國傳統中的「誅心之論」有極深的認識;他知道中國文人、士大夫往往「口是心非」,在征服者的面前常持一套「身降心不降」的對應之道。因此列、史只要制服作家的身體及其行動便已滿足,毛則更進一步,要他們「交心」,非把他們的靈魂弄得支離破碎不肯罷手。再復從小便在「黨」的意識形態的全面包圍下成長起來,而且包圍得密不透風。因此他不但對「共和國」「充滿感激之情」,而且「熱愛紅旗下的生活」;他的紅領巾一直戴到十八歲,比別的孩子多三年(見《人生分野與三項自由》)。等到他的靈魂開始覺醒的時候,舉目四顧,則全是一片精神廢墟。他在這樣的條件下竟能一步一步地由「漸悟」走到「頓悟」,而且「悟」得如此徹底,實在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再復《思想者十八題》即將問世,他要我寫幾句話在前面,作為介紹。我細閱全稿,決定把他從「必然王國」回到「自由王國」的一段經過發掘出來,聊為讀者之一助。最後讓我引百丈懷海禪師答弟子之問,以終此序:

問:「如何得自由分?」師曰:「如今得即得。」(《五燈會元》卷三)

  如何參透禪機,是在善解者。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異前總裁威爾許: 人對了,事情就對了

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 沒有奮鬥過的人,感動是不會產生的

婦科腫瘤醫學會理事長: 我們投注感情,卻要能夠堅強地面對

企管大師大前研一: 思想的力量,如此強大,甚過其他

趨勢專家奈思比: 從報紙,我看到了未來的趨勢

忘記誰說: 凡你專注的必擴張  將思想意念灌注在你所想要的

莫瑞《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當情緒來的時候,不談來生、今生,該哭的時候就放聲大哭 哭完
之後--擦擦眼淚,繼續過下一天

某人說: 人,重要的不是你站的角度或位置,而是你思想的廣度與深度

歷史學家余英時: 世俗角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心角色,是內心那顆真實而自由的靈魂

劉再復,著名文學理論家,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前所長: 儘管孔子早就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詩人也能「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但親歷其境,毅然在良知與人慾之間作出明確的抉擇畢竟不是很容易的事。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年2月16日星期五 下午  10:53

                             

 

                              有時候我們並不需要最好的,不需要最好的成績、也不需要最好的生活,
不需要LV、不需要名模身材、也不需要高住宅,
不是最好的電腦有最好的創意,不是有名師教導才會有聰明智慧,
我們依然可以創作,也依然可以過得非常美好(就像是不丹的快樂王國般)。


人之所以被束縛,是因為擁有太多的慾望,
如果你的心是自由的,那麼你就是自由的;
如果你沒有過度的慾望,你就不容易被拘束;
如果你無拘無束,那你還有什麼可以煩惱?還有什麼事值得你煩惱?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也無法改變國家,那就從小事做起吧!多為別人想,不要說別人壞話,
(也不要看那先愛罵人的電視政論節目,不要隨便評論別人,也不要為別人打分數,
我們沒有權力無理的批評別人,因為人不是完美,總會犯錯,
如果你不是當事人,請盡量不要插話!可以熱心的讚美,不要雞婆的加入謾罵!)


生氣前多想一點,多思考身邊的人,多幫助身邊的人,多找一些理由原諒別人不經意的錯誤,
偶爾放慢生活的步調,偶爾犯錯、偶爾放空、偶爾讓自己原諒自己,
開始會不習慣,但經常多為別人想,心情會變得越來越平靜喔!
懂得愛別人的人,將不會寂寞,也容易被愛!大家新年快樂喔!祝大家都擁有愛與歡樂!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年2月9日星期五 上午 12:42
 
 
 
 
 
 

    波士頓大學心理學博士艾科夫(Nancy Etcoff)在《美之為物》一書中指出,
     如果把服裝比喻為語言,每一個團體裡大致都有三種類型的人:
     原創型的人穿著機智、典雅,甚至帶有詩意
     從眾型的穿著語言就像枯燥但實用的散文
     第三種則是拙於言詞的追隨型
    作家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描述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終於停止向四周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昭旭曾經為文指出:
  典範的美仍當是內涵、形式俱美,亦即通過精緻勻稱的尺度,呈現的也是一個並不靠尺度支撐的自由生命、自信心靈。」 

    
一個有品味的人,要能靜得下來
     心一旦靜下來,感官就會敏銳。 

    教養是對文化、藝術、心靈的學習
。 

    有教養的人,得先懂得謙卑。 
    懂得有效珍惜這方面的資源的人, 
    事實上是懂得內斂、瞭解自己能力有限的人

     
也因為這樣,他會尊重別人,不會認為自己最強、什麼都對,[100118_許明堯]     
   在謙卑中就能接受不同的聲音,繼續學習
。 

    懂得體貼別人。許多應對進退的禮節都和這個出發點有關。 
 
     美學非常重要。
      藝術是一種對美的追求,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藝術創作者就是走在我們前端作不同嘗試
      不論是透過一首詩、一段音樂或一幅畫,藝術可以讓人有更多想像空間、更多元的觀察角度。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年2月11日星期日 下午  12:31

                                    

  

                                        離開軌道

某次你搭火車打算到A地去,
中途卻忽然臨時起意在B地下了車。


也許是別致的地名吸引了你,
也許是偶然一瞥的風景觸動了你,
總之,你就這樣改變了本來預定的行程,
然後經歷了一場充滿驚奇的意外旅行。


A地是你原先的目標,B地卻讓你體會了小小的冒險。


回憶起來,你說,那是一次令你難忘的出軌經驗。


生命中的許多時候不也如此?


心無旁騖地奔赴唯一的目的,
不過是履行了原本的行程而已;
離開預設的軌道,

           你才有機會發現其他的風景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年2月13日星期二 下午  11:09

 

Museum of Tommorow---A better tomorrow 

 

exihibition  1/4-2/28   theFLOWmarket

exihibition  3/22-5/17  Happy Living

 

There are no passengers on spaceship Earth,we are all crew.

 

Everytime you spend money,you are casting a vote for the kind of world you want.

 

You will not discover new land unless you are willing lose sight of the coast for a very long time.

 

Happiness comes when your work and words are benefit to yourself and others.

 

You can not teach a person anything,you can only help them to discover what potential they contain.

 

A company that only earns money,is a poor company.

 

Aim for the moon even if you miss,you will end among the stars.

 

Learning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90% of all leadership failures are character failures.

 

Change your thoughts,and you change your world.

 

Problems can not be solved,at the sam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that created them.

 

First they ingore you,they laugh at you,then they fight you,then you succeed.

 

The highest use of capital is not to make more money, but to make money do more for the betterment of life.

 

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Get to know the rule,so you can break them property.

 

Just because it is healthy-it does not mean it has to be ugly.

 

We do not have an ecological crisis. The ecosphere has a human crisis.

 

We are not only responsible for what we do,but also for what we do not do.

 

In the future,everything will be standing still in an incredibly high speed.

 

If you think you are too small to make a difference,you have never been to bed with a mosquito.

 

A desk is dangerous place from which to watch the world.

 

All appears to change when we change.

 

The universe will reward you for taking a risk on it is behalf.

 

How do you prevent someone from going from point A to point B?---You simply build an attractive point C.

 

All is full of love.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什麼是創造力?

創造力是創造的能力。然而創造是由什麼所構成,無法一言以蔽之。對某一個人而言,創造可能是指發現一個星球;對另一個人來說,就可能是彈鋼琴或打網球;對某些人則是繪一幅罕見的好圖畫,更可能只是試試新玩意兒而已。美國某份報紙就曾經有個「信不信由你」的專欄登了這樣一段文字:鐵棒一根價值美金5元,如果你把鐵棒磨成馬蹄鐵,價值就增至美金10.5元;如果你把鐵棒磨成許多鐵針,價值就變成美金3,285元,如果你把鐵棒製成手錶內的彈簧,價值就成為美金250,000元。從5元到250,000元其中得差別就是創造力。

為了便於對創造思考作研究,創造力通常被認為包含有兩種成份:流暢性彈性。流暢性指的是針對某一問題而能夠順暢地、快速地想出想出很多解決方案的能力。測量流暢性的創造力測驗中,可能就有這樣的題目-請受試者在固定

的時間內列出衣架、磚塊、或只夾的所有可能用途。

彈性通常指的是針對某一問題能發現多樣而獨特的解答能力。例如,把門柄裝置在臨近門的牆壁上而非安裝於門上,可能就是改進開門方法的一種富有彈性的解決方法。對現有的東西能發現多樣性的用途,也算是富有彈性思考的能力。例如,能夠彈性思考的人對於紙夾可能想出了夾之外的其他用法。

有人認為凡是導致新構想和新領悟的任何能力都是創造力。而有一本字典則將創造力解釋為一種過程,透過此一過程所產生的成品並非由自然演化而成,亦非經平常方法可得。總而言之,創造力是指個人能夠產生對本身具有價值的新構想和新領悟的能力。雖然同樣的構想已經被其他人所想過,或者這些構想並不被認為具有價值,但是只要人們能夠想得出來,並且也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欲望,這樣的人仍然是具有創造性的。

.創造力的障礙:

障礙1.負面的態度:

危機這個詞是由兩個意思組合而成,一個是危險,另一個是機會.悲觀的人自然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問題的負面,並將創造事物的精力花費在擔心可能發生的結果上.樂觀的人則會將它視為一個可以發揮創造力的機會.(障礙剋星:調整態度)

障礙2.失敗的恐懼:

失敗的恐懼是創造力的最大阻礙,雖然每個成工的創新發明者都常常失敗.加速成功常常是兩倍加速的邁向失敗,要求快速的創新發明,往往造成加速的失敗.那些把失敗當作是創造力附贈品的人,絕對有成功的機會.

心智常常被認為是一種緊急器官,這種器官唯有在大懲罰或大獎賞時才派的上用場.當所有其他的方法皆失敗時,最後只好試試思考了.不幸的,在此時情況已太過於緊急,以致於常常是太晚了.除非獎賞很豐富,使我們不在乎失敗的危險,否則,我們不會輕易冒險.這種處理方式市很合理的,然而,人們往往使用這種器官過於離譜,甚至連一點小危險都不願意冒,有時後則把危險想的太大,而避免採取創造性的行動.事實上,創造力的一個主要成分是不害怕失敗,像科學家在得到他們預期的結果前,總是經過一再的實驗和失敗.(障礙剋星:改善冒險的技巧)

障礙3.過度的壓力: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一個壓力過大的人比較難維持客觀的態度,也很難找到事情的代替方案.伴隨著強大壓力而來的,是一些諸如時間不夠,別人的要求太多與跳入陷阱的感覺.這種受挫的情緒會導致創造力低落,並且降低決策能力.(障礙剋星:有效調節壓力,就是你可以找心理顧問或朋友談一談)

障礙4.墨守成規:

雖然有些規定是絕對必要的,比如說,大家都有看到紅燈就停止的共識, 但是有些規定則須要創新,因為它們已經變成接受現狀而懶得改變的陋習.某些工作領域中的很多發明與創新,都是由別的領域的人帶進來的.為何會這樣呢?因為那些發揮創造力,突破現狀的人,並不知道所有有關的規定與限制,所以他們的創造力也因此沒有被侷限.打破規定並不是壞事情,特別是在事情開始變成每天的例行公事時,像你可以走不同的路線上班,到新的餐廳吃飯,嘗試一些新的事物,認識一些新的朋友,找一些日子去你從未去過的地方等等.(障礙剋星:打破規定)

障礙5.過度依賴邏輯:

沙克疫苗的發明者曾說:「當我從事科學工作開始,我就把自己當作是一個細菌或癌症細胞,我想像著變成細菌、癌症細胞以後的樣子。」有創造力的人常利用超越邏輯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問題,這其中包括想像力、直覺、情緒以及幽默感。因此過度依賴邏輯只會扼殺了創造力,而要如何克服呢?以下有六個解決步驟:1.寫下一個妳曾用邏輯的方法試圖解決的問題。2.保持開闊的心胸,並擁有一個正面的心靈態度,閉上妳的眼睛讓妳的身體保持輕鬆的狀態,清楚的像自己陳述問題的所在。3.然後把問題轉交給妳的想像力、直覺、感受以及幽默感。發揮所有的可能性、洞察力與荒謬姓,不要評斷妳的想法,讓他們自然流露出來。4.寫下一些字句與想法,直到你逼自己想出一些額外的點子。5.持續寫下一個個的想法,至少五到十分鐘,以出清妳腦中的點子。6.重複練習這些步驟,以發覺更多想法與方向。(障礙剋星:培養內在創造力)

障礙6.認為自己沒有創意:

90﹪有關人類的腦以及創造力的知識都是在過去十年才被發現的,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腦研究所的研究指出,人類腦中的創造力是沒有極限的,其中唯一的限制是,人們的信仰系統。通常人的最大障礙是,從不去面對自己做得到或作不到的事實。(障礙剋星:相信你有創造力)

障礙7.習慣:

所謂習慣,乃是人們已學到而無須思考或決定的自動反應,習慣能使人`不餓而吃,不累而睡,不怒而嚷,不讓好意見有機會表現就將其丟置一旁。曾有人認為:「天才僅是以非習慣性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能力而已。」習慣常常已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所影響到的不只是思考和視覺而已,嗅覺、感覺、味覺和聽覺等都會受到影響。由於人們有某些思考的習慣,因為某些理由而保留下來,即使不願花時間使自己更富創造力,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習慣使然。

障礙8.時間:

沒有時間去變的更有創造力,尤其當期限已屆而且需要成果呈現十,根本很難去想到要有創造性,更探不到諾出創造思考所需要的時間來。但反過來說,有時間成為更富創造性的人,他們的時間也是從每天二十四小時中抽出來用的,而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是每個人都依樣的呢!這些人已經克服了「馬上做而不佳思考」的習慣了。

有一個樵夫正在鋸一大堆木頭,他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可能沒時間去想出更有創造性的方法來具木頭,甚至沒有時間把鋸子磨利,而鋒利的鋸子可以節省他很多鋸木頭的時間呢!很多人都像這位樵夫一樣,不願意多花些時間去加強他們的創造力或利用創造力。時間花在創造思考上會收到很多的紅利,最後甚至節省了時間。Henry Ford 曾說過:「妳想的越多,妳的時間就越多。」

障礙9.被過多的問題擊垮:

很多專業人員,在他們的工作中,可能面對著相似的「問題過多」的困境。能幹的和成功的專業人員不會就此放棄或以毫無創造性的方式來解決所有的問題,他們通常意識的或潛意識的依照優先的次序安排他們所遭遇的問題、挑戰、目標和機會,而在實際上按先後次序依次解決。通常他們甚至不會處理到無關緊要的問離,但面對最重要的問題,他們都能有效且有創造性的加以解決。因此,想要更富創造力,我們必須要辨識問題而且安排其優先次序,如此一來,始有可能富有創造性地解決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

 

障礙10.尋求立即的答案:

人們在遇到問題時往往需要立即的解答,而再想到一個解決方法後就停止了思考,而這也往往扼殺了一個人的創造力。我們都不願意忍受因得不到結果而產生的焦慮,所以一但有的問題,我們也立即的想出解決的方法,唯有在方法不奏效時,才會考慮到再試其他的方法。

障礙11.難於從事有目的的心智活動:

很多人發現用體力容易而腦力難,其實只要仔細的思考個人的目標或預算個人的財務收支,我們的生活都可以

得到改善的。但是我們通常長時間從事一種工作,而很少花時間去想。我們時常花時間來思考一個朦朧的念頭,這樣做有時候也會跑出一些有價值的念頭來。但是,即使有些念頭不錯,可是因為我們並不尋求對某一個問題的答案,所以心中並沒有產生任何領悟。我們時常把花腦筋思考和有目的、有生產力的思考相混淆。

障礙12.不能放輕鬆的嬉戲:

聽起來似乎很滑稽,我們因為害怕嬉戲而不能更富有創造力。但是,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享受生命而感到有罪惡感,以及「天將降大任於斯人,怎麼可以有嬉戲的心情」的這種感覺。

要想負有創意的解決問題,就要既能夠認真的思考一能夠放輕鬆的嬉戲。當我們設法解決問題則無法輕鬆,這可能是由於所面對的問題的嚴重性,或著當我們面對問題時所產生的不安全感使然,人們時常忽略放鬆於嬉戲乃是有創意的解決問題的一項重要過程。

障礙13.難於分辨解決方案的優劣:

要很客觀的判別某一構想優於其他構想,事實上幾乎不可能。而且對一項問題的解決方案之好壞,可能因個人的看法而有不同的意見。我們的心智常常要立即的獎勵才會採取行動,假如我們無法很清楚看出富於創意的解決方法勝過於習慣性的解決法,我們可能不會努力去動腦筋。

障礙14.怕被別人批評:

創造力常會受到別人的批評而有所妨礙,一個新構想的提出,也常會遭受別人的攻擊與批評。想出新主意的人常會遭受如下的批評:1.這個主意不是去年已經是過了嗎?2.這個主意太極端了?3.這個主意很好,但是一般人可能不容易接受。4.很高興妳還有時間浪費在這上面。5.我就是不喜歡這個構想。6.現在還不是嘗試這個主意的適當時機。7.讓別人先嘗試這個構想再說。8.讓我們先考慮一會兒吧!9.我們從來不這樣做!10.好怪的點子唷!看了這些消極的評語之後,你可能會對自己說,大部分有創意的構想都需要這一類評語,因為這樣才不至於和現實脫節。你這種想法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問題在於何時以及如何提出這些評語。

要變成更富有創造力,有許多障礙必須要克服。但是要克服妨礙創造思考的所有障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障礙同時都有助於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例如,沒有一些「習慣」的行為,則簡單的事情如吃飯和談話,都得永遠重新學起。沒有對於失敗的恐懼,我們可能經常失敗;沒有自滿的心,則常會感到焦慮不安。但是,世上有才華有壯志的很多,而發明創見卻很少,這表示在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有更多的創造力,而因較少依賴習慣而行事。

三、培養你的創造力

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智力觀念,都來自於傳統的智商測驗(IQ TEST)。用客觀衡量理解力、推理力和判斷力。但當代的研究顯示,這種智商觀念有顯著的缺陷。認為智力乃天注定。的確,個體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多多少少是由遺傳決定,但針對兩百多份智商研究案例所做的統計學上的評論,最後認為,基因對於智商的影響絕不超過百分之四十八,其他百分之五十二來自產前照顧和生下來以後的環境與教育。

你頭腦靈光的程度,絕對超乎你的想像。請仔細思考下列特質:

你的頭腦遠比任何超級電腦都還要靈活而 且多才多藝。

你的頭腦每一秒可以學習七件事。如果你從現在開始,每分每秒學習,毫不停歇,一直到你死時,你的大腦仍然有許多空間。頭腦如果運用得當,它可以與時俱進,隨著年齡增長而進步。

你的頭腦並不只存在於你的腦袋。知名的神經學家佩特(Candice Pert)博士指出:「智能不只存在於腦袋,也存在於全身細胞中……傳統上把與腦有關的心智過程(包括情緒)與 肉體截然二分,這樣的看法早已過時。」

你的頭腦獨一無二。全球現存六十億人口,歷來有九百多億人口,在這之中沒有任何人跟你一模一樣,除非你有同卵雙胞胎手足。你的創造天賦、指紋、表達、DNA和夢境,在在前所未有,而且獨一無二。

你的頭腦能夠產生無限的神經鍵連結或思惟模式。即使我們每天失去一千個細胞,到死時,所失去的部分還不到大腦總容量的百分之一。

在《天才之書》(The Book of Genius)中,布贊和雷門.金做了一個創舉,嘗試以客觀方式評選人類史上的頂尖天才,並依名次排列。開出下列這份人類史上十大天才排行榜:

10.愛因斯坦

09.皮底亞斯(雅典城的建築師)

08.亞歷山大大帝

07.傑佛遜

06.牛頓

05.米開朗基羅

04.歌德

03.建造金字塔的人

02.莎士比亞

01.達文西

我們逐漸對於智能的多樣及大腦的能力有所了解,這才知道,我們的大賦其實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接下來提供六項培養創造力的原則:

好奇:對於生活充滿無窮的好奇, 終生追求,學習不懈。

實證:務求從經驗中求證知識之真偽。堅持。願意從錯誤中學習。

感受:持續精鍊感官的能力, 特別是視覺能力,以追求生動的經驗。

包容:願意擁抱曖昧、弔詭及不 確定。

全腦思考:在科學與 藝術、邏輯與想像之間平衡發展。以「 全腦」進行思考。

關連:能夠了解並欣賞萬事和所有現象是相互關連的。

「好奇」,亦即終生學習的追尋,乃是一切之首,因為,想知道、想學習與想成長的渴望,是知識、智慧及發現的發電廠。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好奇,奠基於一股天生的衝動,那引導你欲罷不能非要把書讀到最後一頁不可的衝動,那想要學習更多的渴望。事實上,對於某件事物的深愛,來自於對那件事物的深刻認知。偉大的心靈提出偉大的問題。從我們每天被什麼問題「佔滿心思」,可以反映出我的生活目標,也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請先花一分鐘沈思:目前,你經常運用你的好奇心嗎?運用得有效嗎?如果你多多運用好奇心,會有什麼好處?想一想,好奇心在你今天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問問自己,好奇的程度有多高。你上一次純粹為追尋真理而追求知識,是在何時? 下列幾個原則來幫助培養你的好奇心:

  1. 養成寫日記或記筆記的習慣 ,你可以用筆記本記下你的問題、觀察、洞察、笑話、夢境及沈思
  2. 自由探索
  3. 想寫就寫
  4. 無所謂完成
  5. 不下定論
  6. 能鼓勵自由自在的思考並且擴展視野。在你的記本上,試著寫下一百個你覺得重要的問題,問題可以無所不包
  7. 只要你覺得有意義就行:可以是如何存更多錢?或如何活得更有趣?到我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我們什麼時候感到最自在?什麼樣的人或事情或活動,最能讓我展現自然的自己?有哪些一件事是我從今天起停止不做,或開始做,或以不同方式來做之後最能增進我的生活品質?這些問題對於個人的成長和實踐都是強而有力的催化劑。

「以創意解決問題」,在大自然找到鮮明突出的比喻,是達文西最喜歡用的技巧之一。例如,他為法國國王位於布洛瓦的城保設計出壯觀的螺旋階梯,靈感來自多年前他在義大利西北部海岸撿拾的螺旋狀貝殼。他對於近似豎笛的音樂管設計,則出於對人類喉頭所做的研究。 晚近,亞歷山大.貝爾模擬耳朵的情況,於是發明了電話。在森林走一遭後,會黏住褲管的小毛球,激發了魔術氈的發明。至於易開罐的設計者,則是自問:「在大自然中,什麼東西很容易打開?」而後,腦海中閃過香蕉的畫面,因而探詢:「如何借用香蕉的例子來解決眼前的任務?」。

 

「實證」 從錯誤中學習,以經驗來證實知識的真假。

如果你有意為自己思考,並且從頭腦掙脫種種習慣和成見,那你就登上了第二項原則,實證精神,經驗是智慧的源頭。而「實證」的原則,正是幫助你充分發揮經驗的關鍵。「一個人所受的最大欺騙,來自他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們需要逝身質疑自己的看法、假設和信念。實證精神在你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來如何更進一步強化它。衡量你自己的獨立:你是個獨立思考的人嗎?你曾經挑戰一項根深柢固的信念嗎?是在什麼時候?感覺如何? 想一想你的朋友和同事。他們決定自己信念和看法的源頭為何?你所認識的人當中,誰是最獨立、最原創的思考者?

你用什麼標準來評做資訊的可信度?你大部分的觀念都來自書本,或是受家庭的影響最大?你相信報紙或電視的程度有多高?透過反省和沈思,找出你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以及你信念與看法的基礎,看看你的信念中是否有沒經過實際驗證的。有什麼方法可以用經驗來測試信念?

「感受」著重於有個覺的方式使感觀更敏銳,精鍊感官的覺察力,是豐富經驗的不二法則。

你先做一做接下來幾題的自我評量,將能引你提升感官覺知、敏銳度和享受:

每天至少極目遠眺一次,也抬頭看天空一次。

很擅長描述場景的細節。

能清楚在腦海中描繪事物。

可以聽出樂曲的低音部和主旋律。

能聽出擴音器的音色、音量和抑揚頓挫的細微變化。

可以從朋友的味道認出他們。

可以透過味道來判斷食物或葡萄酒的好壞,十拿九穩。

可以在一道繁複的藝餚中,分辦出不同的作料和香辛料。

我欣賞食物與酒的搭配。

盡量避免匆匆忙忙吃了東西就上路。

當碰觸某人時,能夠分辨對方是全身緊繃或放鬆。

「包容」,當你喚醒好奇的能力,探索經驗的深處,並磨練感官知覺後,你就與未知面對面。在不確定的情境中保持開放----這是你釋放創造潛能力最大秘訣。而「包容」的原則,就是通往這種開放的鑰匙。

偉大的音樂家宣稱,他們的藝術,在音符與音符之間最有生氣。雕刻大師則指出,他們作品四周的空間,正是它力量的秘密。同樣的,在你有意識的努力之間的空白,是創意生活與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些空間,醞釀出認知、想法和感覺。

神經學家估計,一個人的無意識資料庫遠遠多過意識資料庫,比數是壓到性的一千萬比一。這個資料庫,正是你創造潛力的來源。換句話說,局部的你比你整個人聰明。所以要信賴你的本能,要培養一套準確又可信賴的內在引導系統,需要聆聽你的身體。「我的本能告訴我,事情不是這樣」、「我打骨子裡知道」、「我從心窩可以感覺它」,以及「我打內心深處知道它千真萬確」這一類的話語,都反映了直覺以身體為中心的本質。

「全腦思考」,大體而言,大腦皮質的左半邊處理邏輯、分析的思考,而石半邊則處理關於想像的、概略式的思考。藝術家達文西說,藝術和科學是不可二分的。他在<繪畫論>中告誡後輩:「凡事迷上了藝術的人,如果事先沒有研究藝術的科學面,就好比水手乘著一艘沒有舵或羅盤的船出海,根本無法確定能否抵達預定的港口。」達文西鼓吹一種縝密的態度,主張要注意細節,講求邏輯、數學,以及細密的實際分析。他也驅策學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喚醒想像力。他教給學生一招「嶄新而冒險的關念。對於激勵發明的精神極有價值」,督促學生凝視石頭、煙霧、餘燼、雲朵和泥土,在這些平淡不足奇的事物中,培養出看到「神聖風景的翻版…………及無限事物」的能力。這種指引不僅是給藝術家想像力的刺激,更是人類思想的一大演進。這是當代「腦力激盪」的源頭。

「關連」,我們藉助一個簡單的字,更有效設定並達到你的目標,使你所有的目標都很「SMART」,也就是「聰明」。

S(Specific):特定。明確界定你究竟想要達成什麼目標,連細節也要描述清楚。

M(Measurable):可衡量。決定你自已究竟要如何衡量你的進展,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得知自已已經達成目標。

A(Accountability):全權負責。百分之百投入,為達成目標全權負責。當你與團隊共同設立目標時,務必把責任的歸屬劃清楚。

R(Realistic Relevant):既確實又相關。設定有企圖心而且可以達成的目標。達文西說的:「我們不該渴求不可及的事物。」你的目標應該要切中整體目的和價值。

T(Time Line):時間表。設立達成目標的明確時間表。

超覺靜坐

 什麼是超覺靜坐

    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簡稱TM)是獨一無二的靜坐技術。根據科學研究發現, 超覺靜坐的功效是一般禪坐、氣功和瞑想法的三倍。 

   超覺靜坐可以為人帶來比睡眠更深兩倍的休息,消除壓力和焦慮,促進身心健康,激發創造力,增進記憶力,改善人際關係,使人獲得內在的喜悅與圓滿。 

   超覺靜坐風行歐美各國40餘年。全球各有500多萬人練習超覺靜坐。 4萬名專業的超覺靜坐老師分佈在全球各大城市,致力推廣這人人可學,處處可坐的寶貴技術。 

   超覺靜坐的功效受到全球 30 多國, 200 所高級研究所的實驗驗證,500 篇嚴謹的科學論文發表在著名的科學期刊上。 

   學習超覺靜坐不需要改變宗教信仰或飲食生活習慣,也不需要集中精神盤腿危坐,簡單自然的方法適合所有人,毫無危險性。 

科學研究發現超覺靜坐的效益 

心智能力方面 

提高IQ智商 

增進創造力 

擴大領悟力 

增進知覺力 

增加秩序性 

增益學業與工作表現 

身體健康方面 

降低高血壓 

防治慢性病 

減少焦慮與壓力 

消除失眠 

逆轉老化 

提供比睡眠更深的休息 

行為方面 

增進自尊心

增進與別人和睦相處的能力 

加速反應時間 

提高生產力 

改善人際關係 

提高生活及工作情趣 

減少消沈及其他精神方面的困擾 

戒煙、戒酒、戒毒 

 

如何發揮百分之百潛能 

    心理學家說,一般人只使用心智潛能的百分之十。有許多潛意識的力量尚有待開發。 

   超覺靜坐引導意識活動沈潛進入思想的精微層面,並抵達思想的源頭。這過程啟動潛意識的動力,擴大意識力的範圍,把百分百潛能充分開發出來。 

   腦波的研究顯示,在超覺靜坐的練習中,大量的阿法(α)波從大腦頂葉擴散至大腦前葉,平均分布左右腦。在二十分鐘的練習之後,這種協調的腦波會持續一段時間。恆常練習超覺靜坐者,則在日常活動中維持協調的α波,其強度與日俱增。其至在熟睡或作夢中也不喪失。(腦電波與臨床神經生理學月刊 35,一九七三,143-151)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在愉快、平靜時會出現阿法波,此時思路清晰、創造力高、記憶力強,對於知識的吸收、貯藏和回憶都有更好的表現。 

   在超覺靜坐中所體驗到的有秩序的整合大腦運作,是清晰思考與有效行動的基礎。隨著大腦協調性的提高,不必要的思想減少了,凌亂的思想安靜下來,這使心智能量不會無謂地浪費。每一個思想的浮現,都帶有更多的能量,更具有清楚的方向和穩定的力度,從而促成有效率、果決的行動,迅速成就目標,為生命帶來圓滿。 

   科學研究顯示練習超覺靜坐,使人的記憶力增加、注意力更集中、理解力和創造力都有更好的表現。 

   這就是體驗「超覺」對日常生活的好處。「超覺」的領域是思想的源頭。每個人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思想掠過腦際,每個思想都含有智慧和能量。智慧賦與內容,能量促成行動。思想的源頭正是無限智慧與能量的寶庫。根據創始人瑪赫西老師和現代量子物理學家的共同研究指出,創造界的「統一場」,由一衍生二(力場和物質場;四個基本力場:強力、弱力、電磁力、引力;四個基本物質場:上旋子、下旋子、荷電輕子、中微子)在彼此交互作用下,逐步構成核子、原子、分子和物質。「統一場」是掌理創造界從精微至粗顯層面的諸自然律的源頭,它是一切智慧,能量與秩序的寶庫。 

   個人在超覺靜坐中所體驗到的寧靜清醒正是這自然律的「統一場」。隨著這種體驗,更大的秩序性、組織能力、創造力和動力展現在我們的思想、行動和生理中。生命自動自發朝進化性的方向擴展。

超覺靜坐--不可思議的能量治療 

    隨著現代生活步調的緊張,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成為現代社會的首號殺手。現代醫學雖然發達但多半有很大的副作用,成本又高。因此,非藥物的治療法受到國內和國際衛生當局所廣泛推薦。過去 25 年來的科學研究顯示,超覺靜坐技術能降低高血壓,減少良性、惡性瘤的發生率,有效預防心臟病突發、中風和死亡。 

   根據 1987年第 49期《美國心因醫學月刊》所發表,針對 2000 名練習超覺靜坐(簡稱 TM)的朋友作五年的追蹤調查指出,TM者因各種( 17 類)疾病而門診或住院的比率,比沒有練習 TM 的人顯著減少很多:心血管疾病減少了 87%,良性惡性瘤減少了 55%,骨骼關節問題減少了 67%,呼吸系統問題減少了 73%,消化系統問題減少53%。40歲以上者,手術率減少了76%,住院問題減少了69%,門診次數減少了 74%。此外,最近在美國瑪赫西大學和美國加州奧克蘭健康中心針對 111 名年老的高血壓患者所作的研究指出,練習超覺靜坐的朋友在三個月中,收縮壓平均降低 11點,舒張壓降低 6點。超覺靜坐降低高血壓的效果是肌肉放鬆法和其他禪坐的  23 倍,其效用和現代醫學的藥物平分秋色,但沒有副作用,長期看來,成本大為降低。 

   超覺靜坐所提供的深度休息是一般睡眠的兩倍(美國《心理學雜誌》,1971 )。這種深度休息,溶解了身心根深蒂固的疲勞和緊張(乳酸鹽、膽固醇、尿酸等),使生理上智慧的流動暢通無阻。在練習超覺靜坐當中,個人的覺知寧定下來,經驗到一種獨特的休息而機敏的狀態,當身體極度放鬆時,心智超越一切心智活動,體驗到最簡單的覺知形式。醫學家們稱之為「第四種意識」狀態--超覺。此時意識開啟朝向自身。這是人類生理的基礎層面,也是物理學最新發現的自然律統一場。從這個層面上活化身體內在的智慧,便能重建生理系統之間的平衡。這是超越化學分子、原子層面的治療法。故稱為量子治療,啟動人體內在巨大的治療能量,來創造生命的完美健康。 

   在練習超覺靜坐當中,腦波的研究發現,大腦呈現整合協調的運作,前後左右大腦同步呈現3\波。恆常練習  TM 者,更能在日常活動中保持這種狀態,其強度與日俱增。 腦波的協調與記憶力、創造力和學習能力都有很密切的關係(《腦波與臨床神經心理 月刊》, 1973)。練習 TM 者在這些能力上的表現,都是逐年顯著增加。 此外,練習超覺靜坐者的生理年齡(聽力、視力、記憶力、反應速度和內臟機能等) 比實際年齡年輕  5-12歲(《國際神經科學月刊》,1982, 16:53-58)。 

逆轉老化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有力的新證據,證明一種古老的靜坐練習可以減少動脈硬化症,並減緩老化的過程。發表在心因醫學雜誌最新期刊(1998 1 12 日)上的一篇研究指出,練習超覺靜坐技術的老年人具有顯著較低的血脂過氧化氫。 

   早先的研究指出,高度的血脂過氧化氫是形成動脈硬化的重要因素,它和老化過程有直接的關係。本研究的重點則是在於超覺靜坐(TM)和降低氧化壓力(自由基活動)之間的關係。 

   本實驗共有來自美國同一城市平均 67歲的 41名老年受試者,其中18名長期練習超覺靜坐(平均練習了16.5年)。 

 另外 23名是控制組,沒有練習任何正式的壓力管理技術,二組人都是年齡相當,性別相同、教育程度和健康程度類似。 

 研究結果顯示,練習超覺靜坐的一組人,在血脂過氧化氫的程度 上,比對照組低 15%。兩組人在吸煙、脂肪攝取和維他命補充量上並無顯著差異。 

 羅伯納德醫生是本實驗的主要協調人,他也是美國愛荷華州瑪赫西管理大學健康與老化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說:「這些發現指出,透過超覺靜坐技術,我們可以降低動脈硬化,並減緩老化過程,超覺靜坐顯然對神經生理的功能具有平衡的效果。」實驗資料強調意識發展對生理狀態具有正面的重大影響,諸如血脂過氧化氫等。「超覺靜坐課程顯然引發一個內在的機制來活化身體的內在智慧,使身體自我修復並預防疾病和老化。」納德博士說。 

   過去十年,美國衛生署總共揆了五百萬美元的獎金給瑪赫西管理大學的健康老化研究中心,來研究超覺靜坐課程對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 

   過去幾年來,美國心臟病協會「高血壓月刊」共發表32篇研究報告,指出超覺靜坐課程降低高血壓的效果和西藥抗高血壓劑平分秋色,卻不見副作用。除此之外,在「美國心臟病學月刊」所發表的一項研究( 1996 4月)中指出,超覺靜坐技術能提高冠狀動脈疾症病人的運動 承受量和工作負荷量。 

  • 可參考心理學課本第五章第五節 p.204

四、結論

創造力存在於每一個人。它並非存在於社會中、學校裡、政治制度或商場…….,而是存在於你和我。每個人都具有創造的潛能,但是我們若不適當地滋潤及練習我們的創造力,它將失去活力與敏捷性。畢竟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是一件終身追求的事。想要更具創造力,只需稍加努力,培養信心,做些練習,或更加留心地尋找問題以及不同的解決方法,則我們每個人皆可發展創造的潛能。

要更富有創造力,必須要能夠考慮新的可能性、不同的構想,以及不同的問題解決方式。當我們覺得某種新穎的想法是對的,那麼就去做吧,不必再保有那些無用、單調和猶豫的老習慣。

培養創造力的方法很多,譬如變化我們週遭的環境、事物、閱讀材料、嗜好、運動、行為、習慣……等等,就像是變換工作地點與性質、經常在不同的餐館吃飯、多認識不同背景的朋友、閱讀不常接觸的書籍報紙或雜誌、嘗試新的嗜好和運動、改變長久以來的習慣…...甚至是幫助別人使其更具創造力。無論是用新奇或平淡的方法來培養創造力,皆可收到效果,使你有新鮮感、朝氣和活力。

社會的改變是必要而且必需的,而創造力不能與現實社會脫節,但它也不是只應用於緊急情況。事實上,創造力是一項工具,透過它,我們可以有信心地說:「我是有用的人」,「我覺得有對社會貢獻的需要」,「將來的生活渴望比現在更好。」應用創造力可以克服商業上、政治上、藝術上和個人生活中所面臨的具體問題。為了不使人類只是一味地去適應改變,具有創造力的我們,必須控制及引導改變,使其對人類的福祉有所裨益。

獲得創造力的機會其實很多,全靠自己去發掘與培養。創造力並非是一種「全有或全無」的狀態,只需花點心思去認識它,你就擁有了它。

  • 參考書目:

西

M i c h a e l G e l b

D r . R o b e r t O l s o n

C a r o l K i n s e y G o m a n

:麥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6年12月12日星期二 上午  10:12

 

 

 

30雜誌2006-12-05 瞿欣怡

      

職場不是人生的牢籠,我們日復一日工作,並不是為了要把自己關進一個安全、溫飽的籠子裡。
但千萬也別把熱情想得太輕易美好,因為,熱情畢竟只是探索職場人生的起點而已,過程還充滿著各種試煉。

這世界沒有什麼比在空中看到夜幕低垂更美妙了,就算最後摔得粉身碎骨都值得。」《小王子》的作者聖休柏里這樣描述自己對飛行的著迷。1943年,聖休柏里從北非飛往法國海岸的途中失蹤了;60年後,法國文化部水底考古小組才在海底發現他飛機的遺骸。人們既驚訝,又失落,寧可相信他是飛到夢想中的星球去玩耍了,這樣聖休柏里追求夢想的熱情才能持續在人們心中燃燒。
所幸,60年來,聖休柏里依然透過他的著作,鼓舞著無數追求夢想的人心。他的朋友形容:「他以園丁等待春天的心情翹望黎明降臨;他以嚮望應許之地的心情期待停泊的航站。對他來說,真理就掛在星際。」聖休柏里是幸運的,他找到死也甘願的熱情所在。

職場困頓者必須像武士屠龍,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得到真正救贖。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聖休柏里一樣,可以找到足以燃燒生命熱情的星星;事實上,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可能連屬於自己的星星都不曾發現吧,更遑論那股點燃摘星的勇氣和熱情。
一早起床想到工作,心情就沉入幽暗中;看到辦公室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簡直像要被活埋般地呼吸困難;熬到午餐時間,同事聚在一起盡是抱怨;下午了,不停盯著電腦右
下角的時間瞧;還來不及揹起包包逃離辦公室,又被老闆抓住要加班。這時候心裡只能升起一股怨念︰「這不是我要的生活!這不是我要的工作!」
運氣好的話,我們會有些機會在不同領域裡飄來盪去,換過一個又一個自以為是的「熱情」,然後才嘆口氣承認︰「這些都不是我要的。」
但「熱情」是無法逃避的,職場困頓者必須像電玩裡的屠龍武士,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得到真正救贖。但不探索熱情的人,縱使遵循一流的管理教材指示,好不容易爬上事業的頂峰,最後卻發現,龍殺了,打開高塔救出來的不是公主,而是一頭更大的惡龍!

熱情會隨著年歲長大,時時在你心中召喚,讓你吃不下、睡不著。
美國成功學奠基者奧里森‧馬登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們所處的位置,而是我們要去的方向。」這個目標,也就是我們熱情的所在;找不到目標時,我們就要不斷自問︰「我還想從生命中獲得什麼?」「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意義與責任為何?」要不就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我做這件事情快不快樂?」
因為,熱情是如此細微,就像卡在心頭上的小石子,讓我們在日常生活裡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漸漸地,它會隨著年歲越長越大,時時在你心中召喚,讓你吃不下、睡不著。但當你想聽從它的召喚時,卻還是忍不住質疑︰「這真是我自己的聲音?還是雜音?」
在追逐夢想的路上,「先找到最『痛』的點,克服後,才是真正累積的開始。」偉林國際顧問管理公司執行長李瑋說︰「不要沒有方向,要抽絲剝繭找出最寶貴的東西,或者用刪去法,最後留下的才是熱情。」
傾聽內心的聲音當然十分重要,但如果能有外在助力的加持,那夢想的路走起來必然會更加順遂。甲骨文人力資源部協理彭雪紅建議︰「找到一個引導你的人很重要,他可能是協助你的人,也可能是你可以學習的對象。」
人生短暫、不能等待、實現理想、無可取代。」
不過,千萬別把熱情想得太輕易美好,因為,熱情畢竟只是職場人生探索的起點而已,過程還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試煉。
你敢不敢冒險?職場不是人生的牢籠,我們日復一日的工作,並不是為了要把自己關進一個安全、溫飽的籠子裡。飛行探險家林白說︰「我喜愛飛行是因為愛探險、愛風、愛高度、愛雙翼,不是因為飛行安全。」試著誠實地問自己:「我為我的夢想犧牲了什麼?付出了什麼?」
26歲的葉秉倫放棄律師百萬年薪,甘願在慈濟做月薪2萬多元職員,但他卻覺得生命終於有價值了,他一直記得證嚴法師對他說的︰「到慈濟也是做事啊,你要時時堅持自己。」
中文系畢業的王品牛排創辦人戴勝益,從製帽的家族企業出走,揚棄他所學與所長的環境,投入陌生卻充滿熱情與理想的餐飲業。開店之初,他向人借貸,每個月光利息就要償還100萬元以上;10年後,他每年創造17億7千萬元的營收,而陪他一路走過來的人生座右銘就是:「人生短暫、不能等待、實現理想、無可取代。」

你吃苦當吃補?我們有勇氣捨棄溫飽的牢籠,並不表示就能摘到夢想的星星,因為離開只是夢想的起點,而過程的歷練才是真正的考驗。就像古代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還要遭受種種的考驗,才能到達應許之地。
放棄教職投入新聞工作的三立電視台當家主播陳雅琳,轉行之初,經歷過被所有電視台記者集體抵制的窘境,但被李濤戲稱為「新聞阿信」的陳雅琳,卻完全不以為苦,把所有辛苦都視為挑戰。
原本是社會運動青年的賴青松,為了追求環保的熱情,加入主婦聯盟之後,一肩挑起採購兼司機的工作。升上副總經理後,賴青松退居宜蘭成立「榖東俱樂部」,親自耕作五甲三分水稻田,用古傳農法來延續熱情的他,竟然走出自己的路。

真正的熱情得以讓我們在看似絕望中,保持最後的希望。
你追求完美?專業令人稱職,但唯有熱情讓人傑出。我們必須時時自問:「我們是在應付工作,還是在盡其所能地追求完美?」對講究團隊力的30世代而言,專業塑造職業團隊,而只有熱情才能打造夢幻團隊。
已故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常用一個小故事激勵自己:古希臘著名雕刻家菲迪亞斯雕刻在雅典娜神廟上的雕像,兩千四百年後,這些雕像依舊昂立於神廟屋脊上,被推崇為西方最偉大的雕塑作品;但當時雅典市政府卻不願支付全額,理由是那些雕像位在雅典最高點,除了正面,根本什麼都看不到。菲迪亞斯卻說︰「你錯了,上帝看得到。」
你能不能承受挫折?挫敗是試煉熱情的最終魔鬼。很多人幸運地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也樂於承擔辛苦,更有不計代價追求完美的決心,然而卻逃不過挫敗的魔咒。職場人生並不能盡如人意,但真正的熱情得以讓我們在看似絕望中,保持最後的希望。
得過多項國際設計金獎的謝榮雅,在最榮耀的一刻,發現得獎除了榮譽外,其他什麼都沒有改變,他跌進人生最大的低潮,質疑自己最初的理想,連合夥人都在此時放棄。謝榮雅不斷追問自己︰「我對設計還有熱情嗎?」最後,他不只更堅定自己的信念,還勇敢地跨出一大步重整公司。謝榮雅堅定地說︰「不能通過挫折的熱情,是沒有價值的熱情!」

熱情的追尋是一種承諾,通過現實的試煉,才不會淪為熱情的流浪漢。
熱情是不能用「利弊得失」算計出來的,在探索熱情的路上,我們要相信直覺,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清,熱情追尋的過程是一種試煉,如果我們沒有毅力和對熱情的承諾,那我們將不可能成為最終的追尋者,而只會淪為「三分鐘熱度」的流浪漢。
當我們面對困頓生活而不知所措時,也就是該出發尋找熱情的時刻。唯一讓自己心甘情願接受磨難而發光發熱的,只有熱情,那一點點的不同,足以讓世界改變。要記得,職場不應該是人生的牢籠,找到自己的「熱情原點」永遠不遲;否則,沒有熱情的人生,究竟為何而戰?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寄件日期: 2007年6月14日星期四 上午  11:59

 

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如果對比東西方對「畢業」一詞的用語,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所稱的「畢業」一詞,含有結束的意思,意謂著結束了一段學習過程。

 

英文畢業典禮叫做Commencement,則是「開始」的意思,意謂著即將展開新的人生。

 

我很喜歡後者積極進取的意謂,事實也是如此,表面上各位結束了人生很重要的一個學習階段,但實際上,各位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起始點。一個真正獨立的人生,即將在眼前展開。

 

可以想像,在這個邁向獨立的時刻,很多同學都會有一種面對不確定未來的戒慎甚至惶惑。要繼續升學? 找工作?找不找得到工作? 按照常理,我應該針對同學的心情,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大家如何規畫畢業後的職場或留學生涯、加強自己的專業競爭力,諸如此類比較實用的觀念。

 

但轉念又想,這些問題雖然重要,卻非核心。而所謂的核心問題應是認識人生,並認識自己應該追求的人生。因此,我選擇了「挫折」與「正直」這兩個觀念來期勉大家。

 

第一個想和大家談的觀念是:「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大家或許會覺得,不是該談怎麼成功嗎? 怎麼先談挫折呢?這不是在唱衰大家嗎?

 

不對,這不是唱衰,這是最大的祝福,希望大家畢業之後,能夠先經歷一連串挫折,因為順境往往造就以後的逆境;只有逆境,才能激發自己的潛力,讓自己認清人生的真諦。

 

多年前,我認識了罹患進行式肌肉萎縮症的朱仲祥;自幼失去雙親照顧、醫生判定活不過二十歲的仲祥,身軀攣縮如同幼兒,喪失行走能力、心肺功能衰竭、呼吸困難,連寫字、按鍵盤都很困難。即使如此,每次看見他,卻總是保持著永遠的開朗,仲祥總是以熱愛生命的口吻說:「只要有呼吸,就有希望。」仲祥在二○○一年離開人世,即使陷入這麼困難的處境,挫折仍沒有打倒他,仲祥精彩、認真、盡力地充實了屬於他的三十七年的人生功課。類似的故事層出不窮。他們沒把上天加諸在身體上的障礙,當成自憐自艾的理由,而是調整自己,更平實地活出屬於自己的生活。

 

如果,這群勇士面對自身如此巨大的肢體障礙,都能無怨無悔地把每個挫折當成人生功課,用心看待,絕不放棄、退縮。那麼,我們這群手足俱健的人,又有什麼理由在逆境來時俯首稱臣,在挫折面前放棄自我呢?

 

某次,甲骨文的執行長艾力生(Larry Ellison)應邀到耶魯大學對一千名畢業生演講,他說:「今天我看著前面,並不是看到擁有光明前程的一千個希望,事實上我看到的是一千個失敗的人;我沒有看到一千個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我看到的是失敗的人。為什麼?因為我艾力生,世界第二有錢的人,是大學的退學生,而你們不是。」他接下來說:「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世界上至少目前為止還第一有錢的人,他也是個退學生,你們不是還有一個人叫做艾倫(Paul Allen),是比爾‧蓋茲的合夥人,他是世界第三有錢人,也是一個休學生,你們不是。」

 

從表面看,他在畢業典禮的場合講這樣的話似乎非常不適合。可是,各位用心去想,他的本意當然並非如此,他是要告訴我們,學校教育只是給我們一個基礎,我們要認識大學教育的侷限性。透過這段震撼有力的演講,不知道大家能否體會「挫折」往往代表生命的「轉折」,生命總會在特別的地方轉彎,今時今刻的不順遂,往往是為自己人生一份特別的體驗,乃至於未來的成功埋下伏筆。

 

我要舉的另一個例子,則是我自己的。兩年多前,我所服務的理律法律事務所經歷了嚴重打擊。一位資深員工捲走了客戶約三十億元的款項。面對這樣重大的打擊,最簡單的選擇,其實是倒閉。但我們想到,事務所裏有五百位同仁,理律是大家的經濟依靠。而且,我們也必須對客戶負責。我們就想,理律絕不能倒下。於是我們展開與客戶長達一個月的談判。這期間,幾度瀕臨談判破裂。代表理律和客戶談判賠償事宜的我,當時很能體會春秋時期伍子胥一夜白頭的心情。後來終於達成協議,除了分期償還客戶,更協議將一部分的賠償轉為公益用途,這個協議一出,報紙寫了一篇社論,讚譽理律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仍能想到對社會的公益責任。

 

兩年多過去,理律撐了過來,而且變得更堅強。

 

我常回頭去想這件事,漸漸發現,那件當時痛心至極的災難,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卻是人生最重要的禮物之一。透過那次事件,我有機會更深層地認識人性、反省自己,更深層地思考人生意義,經歷那樣的挫折,自己才發現許多不曾想過的盲點。

 

現在的我,反而很同情那位捲款潛逃的同事,他雖然得到三十億元,卻失去了自己。也許他能永遠逍遙法外,但終究得惶惶恐恐地過一輩子,良心的法庭已然審判了他。

 

說到這裏,我想告訴各位同學的是:包裹在挫折外表下的東西,往往是珍貴的成長禮物。每每看到社會新聞中,許多人因為一時的挫折,自暴自棄、頹廢迷思,甚至選擇結束生命,我都覺得很痛心,很多人只看到挫折的表象,就被擊倒了,也因此失去機會發覺挫折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第二個想談的觀念則是,我們應當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我的答案很簡單:正直。法國大哲學家蒙田曾說:「最美好的事,莫過於正正派派做好一個人;最艱難的學識,莫過於懂得自自然然過好這一生。」

 

在談這個觀念之前,首先,容我鄭重地代表我們這一個世代,向各位致歉。為什麼要致歉呢?容我流俗地以總統女婿趙建銘為例,其實,趙建銘犯的錯並不是特例,它反映社會各個層面價值偏差的總集。趙建銘,也不過就是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為什麼會表現出令人無法想像的巨大貪念呢?我相信, 他曾經是一張白紙,而這張白紙並不是一天之內就變黑的,轉污的過程,是一連串、長時間的負面養成歷程。

 

首先,他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他的父母親並沒有善盡教導之責,但更令人沮喪的是,趙建銘出身於一個知識菁英的家庭,父親曾當過校長。但這位「一校之長」,卻和兒子一起捲涉進不堪聞問的貪瀆風暴中。這位校長,透過負面的身體實踐,等於自幼即灌輸子女以財富為唯一導向,而棄是非判斷於不顧的錯誤人生態度。更令人寒心的是,這樣的「教育」工作者,竟然曾是一位校長。它諷刺地示範了多麼巨大的荒謬。

 

其次,我們的學校教育也有問題。醫學院畢業的趙建銘,以結果論,在求學過程中,已可被歸類為「佼佼者」。但這位佼佼者的學業表現與人格表現,卻可以完全地分裂、對立開來。我們的教育體系,顯然只重視「專業的培養」,卻輕忽「人格的培養」,才會出現這種專業與人格分裂的矛盾現象。

 

其三,我們的社會教育也出了問題。趙建銘因為當了總統女婿,接近權力核心,立心已偏的他,加倍地容易受到權力的誘惑,是很容易理解的。但當他身邊的人,並沒有表現出與他不同的行為模式,甚至選擇與他同流合汙的時候,他更加沒有機會去檢驗自己行為的偏失。在媒體揭露的許多事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巨大共犯體的形成,其中牽連了官員、企業主、醫界人士、律師等許許多多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

 

這點點滴滴都顯示趙建銘之非,已非一人之非,而是環繞在他身邊所謂「上流階層」、「權力核心」的集體墮落

 

這一世代各位的年輕人,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正是處在和趙建銘相同的價值環境之中。沒有誠信的總統、接受不當利益的官員、以金錢疏通公務員的商人、對貪腐防杜消極失職的司法機關、以清流自居卻對貪腐噤聲不敢言的意見領袖..在這巨大的負面氛圍下,要維持「正直」的本心,可以想見,在思想與內心上,得面對多大的挑戰。

 

而這就是我認為我們這一世代,要向各位這一世代的年輕朋友道歉的緣故。我們這群自詡為「社會中堅」的群體,並沒有好好地捍衛正義與正直的社會價值,讓我們的下一代必須面對極大的誤導。就這一點來說,我只能說慚愧。

 

但另一方面,我要說的是,我們這一世代,也並不全都做了負面示範,還是有許多人,在他能力所及的人生範圍內,盡其本心地經營屬於他的正直人生。仍有不懼立委權威的海關官員、基層員警,忠於職務、堅守崗位;仍有一群新聞工作者,敢於對抗權威,揭發不法;仍有一群大學教授,走出了校園的象牙塔,持續不輟地為挽回社會良知發聲;仍有一群司法人員,敢於向諂媚權力者的風氣,嗆言怒語;仍有心繫弱勢,集資集力為社會付出的企業人士..換言之,這社會即使有負面的逆流在毀傷社會的正直善念,但正面的力量卻從不曾消退。套句李遠哲先生的名言:「向上提昇或向下沈淪」(雖然這句話現在顯得有點諷刺)。事實上,這個社會向上與向下的力量總是不斷地拉扯著,像是一場拔河賽,向哪一方靠攏,就看哪一方的力量比較大。換言之,不管是對各位或我們這一個世代來說,要成為什麼樣的力量,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操之在己所差別者在於,我們這一世代選擇了哪一個陣營,多已既定。但各位年輕朋友卻還沒有做出選擇,或者精確地說,還來得及告訴自己、提醒自己,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開始」的第一步,是無比重要的,因為當你選擇正直的第一步,下一步的正直路就容易多了;但若大家選擇的是不正直的第一步,就很容易像趙建銘一樣,一步一步地錯下去,難以回頭。

 

伊凡.伊列區(Ivan Ilych)的故事,也提醒大家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慎始」。在電影「女人香」中,奧斯卡影帝艾爾.帕西諾(Al Pacino)飾演一位目盲的退伍軍官,他在片中慷慨地說道:「人生,會遇到無數的十字路口,每一次,我們都知道哪條路是正確的,但我們從不選它,因為我們知道,正確的路有多難走。」

 

以這句話來檢視伊凡.伊列區的人生,我相信,每次走到十字路口,他內心其實都知道哪一條路是正確的,只是他一再給自己藉口,放任自己選擇那條容易但不正確的路,於是愈走愈錯、愈走愈遠。這樣的情形,也一樣可以用來檢驗前面所提的趙建銘的例子。當面對不正當的利益誘惑,第一次他選擇臣服在利益之下而扭曲應有的正直堅持,第二次、第三次..漸漸地他就愈走愈遠,也錯得愈來愈離譜。各位同學雖然才剛離開校園,程度不同的,其實也已走過好些個十字路口,同學們也該自問:在自己成長與學習階段,走到了各個十字路口之前,做了什麼樣的選擇?趙建銘的例子,又帶給大家什麼警惕呢? 心態尤其是重要的,一旦各位在心態的十字路上錯了這一步,之後的人生路就很難期待了。漸漸地就會讓自己在每一個十字路口畏難擇易、棄正取邪,惶惑地虛擲人生,終至不返。對於這最基礎的價值建立,同學們尤其要戒慎恐懼。例如,當各位出社會工作時,如果服務的公司要求自己做假帳,就代表根本不值得為那間公司工作。雖然當下做出抗拒,會遭到很多的壓力與困難,但那些困難與壓力,將會引導你找到正當的人生方向、正當的工作。

 

最近,我收到一篇文章,是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先生寫的〈不後悔的人生〉。這篇文章引用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寫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裏的情節。故事主角伊凡.伊列區直到「死前」,都可以算做「非常成功」,至少是那種他「自以為是」的成功。他做到令人欽羨的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聖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他聰明伶俐,善於討好長官,立志要在官場裏出人頭地。出身貧苦的他,平步青雲、財富迅速累積、好不威風得意。

 

然而,這個「成功」的故事卻急轉而下,某次他為了掛窗帘,竟從梯子上跌下,從此臥病不起。臥病後,他才發現,正如他以往從沒有關心過別人一樣,身邊竟然沒有一個人真正關心他。

 

醫師毫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不把他當做一個有感覺、思想的人,只是機械化地以專業角度處理他的身體。這就像他在法院的一貫風格,只想從專業角度把所有案件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

 

同事知道他遭難後只想打探他遺下的空缺會讓誰升任,像禿鷹一般貪婪地等待著從他的不幸中得到好處。而以前的他也是一隻一模一樣的禿鷹。

 

不甘於平凡的他,一生都在追求財富、名利以及與眾不同。但直到將死才發現,他從沒有得到過一件與人不同的東西,他從沒留下會讓人銘記在心的功勳,他一生的官運亨通、功成名就,都只不過是「庸俗至極」的集合。他很想從頭來過。但上天已不再給他第二次機會。

 

大家會不會擔心自己成為第二個、第三個伊凡‧伊列區呢? 當面臨到了和伊凡‧伊列區同樣的最後人生,我們是否能泰然地告訴自己,我對自己的人生無愧?我曾運用我所擁有的力量,造福過自己所處的社會、關心過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體諒過世界各個角落受苦受難的無助靈魂?

 

接著,我想以另一個人的例子與伊凡‧伊列區做比較,那就是紅十字之父,亨利‧杜南(Henry Dunant)先生,這位瑞士銀行家,當他路經蘇法利諾戰場,看到路上哀嚎垂死的士兵,他選擇留下來救傷援苦,這還不夠,他覺得自己一個人能力薄弱,遂開始奔走四方,呼籲成立中立的救援組織,而為了獻身於這樣的大愛,他的銀行事業從此一蹶不振,從此落魄潦倒。可是,也因為他的努力卻使得至今傳承逾百年、濟扶無數苦難靈魂的紅十字會,就此誕生。

 

亨利‧杜南剛好和伊凡‧伊列區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當面臨到人生的盡頭時,表面上功成名就的伊凡‧伊列區,實際上一無所有;表面上一無所有的亨利‧杜南,他的身影卻永永遠遠地留在世人的心中。

 

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伊凡‧伊列區,也可以是亨利‧杜南。我們選擇當誰呢? 要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觀,我們的人生才可以無悔呢?我很希望各位同學能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最後,對於這封信,我抱著很深很深的期待。經常在報紙論壇投書的我,其實心中也有很大的挫折、很深的虧欠。相對於像白紙一般的你們,許多現在正掌握著權力,擔當社會中堅的上一代,是應該感到羞愧的。特別是政治人物,他們一直在做著許多令人痛心、不可思議的負面示範,扭曲了人性、扭曲了正直。經常對這些掌權者針砭疾呼的我,突然間非常地感慨,我想,他們的性格已經固化了吧,這許多的呼籲,都只能算是狗吠火車。

 

這時我想,與其期待這些固化的人改變,也許更該期待還處在液化階段的各位,謹慎地抉擇人生、對待人生吧,這是我寫這封信的心情。

 

孔子曾說:「德不孤,必有鄰」,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所見過真正成功的人士,他們最大的資產就是正直的性格。因為正直,所以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因為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

 

所以,我最後要再重複一遍,當一個正直的人,是一切成功的源頭。能接受挫折的洗禮,才能真正地贏得人生。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年1月12日星期五 上午  9:05

 

【陳紅旭】
  「要長命,三分病;要不老,七分飽」。詩人周夢蝶說出他對 健康 的看法,在路上看到周夢蝶,不論春夏秋冬,他永遠是一襲長袍,一頂呢帽,一個單肩背的大包包,一把傘如影隨形,幾十年如一日,大包包內一定有書報雜誌。
  今年87歲的周夢蝶,拔掉第三顆蛀牙時大約是60歲吧,至今他沒有一顆假牙,什麼都能吃;身形單薄,步伐輕盈而緩,一點不老態龍鐘。他從來不急,總是慢步而行,與人有約一定比約定時間早些到。前些日子為了參加好友尉天聰的新書發表會,他可以靜靜的坐在咖啡廳的一角,連續坐7個小時直到把書看完,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集中力和毅力。周夢蝶的視力非常好,連小螞蟻字都看得見,手完全不抖,他習慣以小楷書寫文書稿件,文字娟秀有力,文友皆知。
  不喜享福 不放縱自己
  和他閒聊那天,有點冷,周夢蝶穿得有點單薄,他笑說喜歡穿得不夠,保持一點冷的感覺,也就是說他不喜歡太享受,因為覺得自己「福薄」。
  說著說著,早餐來了,是清粥小菜,只見周夢蝶端起一大碗粥,唏哩呼嚕一口氣喝完,在旁的我直說「小心,不要燙到!」他全然不理,無視其他的配菜,再續一大碗粥,同樣喝到一半才真的停下來,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曾懷疑上輩子是和尚,不然為何如此愛喝粥!」他說曾有一年的時間,只有喝稀飯,沒有任何配料,早習以為常。「有時在家做稀飯,粥是喝完了,花生米沒動一粒!」問他要不要再一碗,他回答:「二碗夠了,今天已經過量了。」他一直很節制,不懂得放縱自己。
  有關 養生 ,他的觀念「身心都一樣,『受用』最重要。」即可以得到益處。以身心而言,飲食起居只反應外觀,佔比較少,而內心的佔比至少佔七成。
  周夢蝶以自己為例,內心的 健康 來自性情的陶冶,從小背《四書五經》長大,直到現在《四書》仍可以由第一句背到最後一句,如此訓練,讓他「敏於感受」,至今記憶力仍非常好。
  幼時尊儒 長後崇尚釋與道
  因為《四書》談的都是道理,特別是其中「安貧」「樂道」的儒教觀,給他很多人生的啟發,小時候先入為主的觀念己經生根,雖窮而並不以為苦,物慾不高。《四書》中教人「禮教」與「詩教」。禮教,教人做人要守本分,遵守社會法則及倫理法則,從懂而重視而遵守社會規範及倫理法則,則做人可立於不敗之地。而詩教則是培養想像力,由知物惜物中培養民胞物與的情操,懂了人與萬物同根生的道理。年紀稍長,周夢蝶自認則較受老莊影響,有天真浪漫的想法,而行徑則一本儒家 精神,中規中矩。心境平靜,也是周夢蝶以為 養生 的心法。
  特別是50歲以後接觸佛法,感覺更是受用無窮,因為佛法不避談結果,講究表裏如一,尤其佛法中對
人為何富貴貧賤,健康或不健康,快樂或痛苦,一切「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知道原因,則可以不怨天,不尤人,心安理得,海闊天空。
  當然周夢蝶也重視身體的 保養 ,有時一天三餐一倒,三餐二倒,三餐三倒,意即如果沒事,三餐飯後他都會稍事休息,如果有文字債要還,火燒眉頭,至少三餐一倒。值得一提的是,周夢蝶的睡眠品質非常好,也常常做愉快的夢,每當夢得很甜,眼睛一亮即忘,他很高興近兩年做的都是好夢,他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俯仰無愧,自然都是好夢
  動靜一如 身心平衡
  為此,周夢蝶曾發願,希望修心修到眼睛一亮而仍記得夢境,想達如此境界需要靠「修定」。佛家有語「戒定慧」,當修心修到心境永遠不變,不受外界干擾時,則夢境可以保存。周夢蝶說有「道行」的人可以分為幾階段,分別是「動靜一如」、「醒夢一如」、「生死一如」。周夢蝶自嘲目前連「動靜一如」都做不到。
  說到此,周夢蝶說有好消息可以分享。最近他即使在晚上7點左右喝咖啡,也可以睡得很好;以前如果下午喝咖啡,晚上恐有睡不著的困擾,但現在不會了,表示身體的抵抗力變好了。他覺得一個人如果健康良好,應不受飲食的影響,沒有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或是吃了什麼會睡不著的問題。
  換句話說,周夢蝶非常重視健康,一旦生理上出現任何狀況,他總是由內心反省為何有此癥狀出現,而可以對症下藥,他像是自己的半個 醫生 般,隨時檢視自己的身心,盡量維持在平衡的狀態。
  隨口問周夢蝶上次感冒是什麼時候,記憶力超好的他卻說「真的想不起來」,可見是非常久沒有感冒了。即使感冒,他從來不看 醫生 ,只有多喝水、多睡覺而已。有時有點「漠視」疾病也是好的,一心寬,疾病也拿他沒轍。好像是的,他說:「你不怕感冒,感冒就怕你
。」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