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現代人的心靈現象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初祖;有一次,二祖慧可求他:「弟子心未安,請祖師為我安心!」達摩答:「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苦思之後說:「我已尋了很久,但找不到心。」達摩又答說:「我已把你的心安好了。」

  在禪宗的語錄中,處處有這樣的機鋒,用語意邏輯來推理的話,簡直比「腦筋急轉彎」還無厘頭,好像禪師故意要捉弄學生。無巧不巧,在人本學派的心理治療中,類似的場景也常出現。當事人急著找出痛苦的原因,希望心理師給一個答案,偏偏心理師不正面回答,讓當事人困惑不已。

終止窮追尾巴的惡性循環

  在電話諮詢或精神科的藥物門診,由於時間有限,為了讓個案得到關於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等資訊,或求助或復健資源,醫病之間必須直來直往,實問實答,由醫護人員直接為病患指點迷津。

  但在心理治療室裡,當問題更有深度地呈現後,往往會發現和當事人的思考、行為模式彼此纏縛,互為因果。當事人解決問題的手段,其實就是造成問題的主因。最原始的發病原因有時反而找不到,甚至不重要了。

  這種情況在急性子的人身上最為明顯,他們往往會纏著心理師,追問「為什麼我會得焦慮症?」「為什麼我吃藥這麼多年還好不起來?」「有什麼方法讓我不再害怕、逃避?」「催眠有沒有用?你可不可以幫我催眠讓我好起來?」這和慧可向達摩企求的並無兩樣。

  假如心理師真的實問實答,回答他理論上怎麼做,當事人會暫時鬆一口氣,但馬上冒出更多的問題來,結果會強化了當事人「只有靠外力(權威、新藥、催眠、或神通)才能治癒我」的信念。心理治療變成一場又一場Q&A的健康教育課。

  有些當事人甚至熟讀許多心理書籍,比心理師還會使用術語和病名,但卻因此更無法擺脫焦慮和依賴。

答非所問 終止慣性行為模式

  達摩和後世的許多禪師,利用答非所問造成的錯愕,幫助當事人打斷理智上「窮追狗尾巴」的惡性循環,一步踩空,發現無路可走,當下止息的新體驗。當初為何要開始追自己的尾巴,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停下來。多次挫折下來,性急的當事人也許有機會領悟:停止「對焦慮的焦慮」才是答案。

  據說,後來禪宗的三祖僧燦也碰到一位年輕弟子求助:「請師父慈悲,教我解脫法門。」僧燦反問:「是誰縛了你?」弟子愕然道:「沒有人縛了我。」僧燦說:「那麼,你為什麼還要求解脫法門呢?」弟子聞言大悟,他就是後來的四祖道信。

  雖然生物精神醫學認為,病根全在大腦神經的內分泌,但從禪宗的故事看來,也許病根也在觀念和行為模式呢!(本文摘自《心理治療室的詩篇》)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婚  離婚  結婚 --- 中廣 2007/07/09

主計處統計:

到去年底為止,15歲以上人口數一共1,873萬人,其中3成4未婚。

而在未婚人口當中,又以30到44歲的青壯人口佔比最高,

平均4個青壯年齡男姓、5個青壯年齡女性,就有1個是「不婚族」;比例創下歷來最高。

另外,到去年底為止,「離過婚」的比例也創下紀綠。

統計顯示:95年底15歲以上人口當中,「離過婚」的比例首度突破6%,達到6.1%,歷來最高。

光是去年一整年,就有6萬4千多對夫妻最後以離婚收場,年增率將近3%。

其中又以結婚不滿5年就離婚的比例最高,佔了3成1;而結婚5到10年、最後還是離婚的比例,也有2成5。

儘管如此,去年還是有14萬2千多對佳偶步上紅毯。


創歷年新高!125萬孩童面臨隔代教養問題 --- 東森 2007/07/09

2年前,導演吳念真用一部紀錄片阿祖與阿宏,來突顯隔代教養問題,當時只有6歲的阿宏,每天只會打架和罵髒話,如今2年過去了,阿宏在老師諄諄教誨下,逐漸步入了正途,只是近年父母將小孩託給祖父母的問題是越來越嚴重,比例高達了3成以上。

和同學打鬧在一起笑的好開心,他就是導演吳念真紀錄片阿祖與阿宏中的那位,只有小學一年級的阿宏,從小被父母拋棄,靠著阿嬤一手帶大,隔代教養的問題,讓當時只有6歲的阿宏,一到了學校,不是和同學打架就是罵髒話,成了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如今2年過去,阿宏在老師諄諄教誨下,不但成績突飛猛進還學會了英文。

阿宏的進步大家看的到,吳念真用紀錄片方式突顯隔代教養的問題,只還有多少這樣的潛在危機在我們的身旁,因為現代父母工作繁忙,往往都是雙薪家庭忙於工作,

根據調查,目前國內15到64歲的婦女,有3成將學齡前兒女交給祖父母照顧,6歲以下的學童有45萬人,6歲以上的學童也有80萬人,125萬的孩童面臨隔代教養問題。

創下了歷年新高,只是祖父母無法完全取代父母的教養工作,除了關心愛護,對孩童在校生活以及其他部分一無所知,生小孩是要教育照顧,如果父母無法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只會製造一個又一個社會問題。

  
台灣 退休族 上班族 退休觀調查 --- 遠見雜誌 2007/02/26
 
《遠見》首次調查國人退休觀,結果75%上班族認為存款最重要,其次是老伴46.5%、房子41.7%、子女37.5%。
在養兒防老觀念式微下,出現金錢方面的存款、房子,比親情的老伴、女子還來得重要。
另外,調查也發現,國人的退休財務規劃也準備得不夠,大陸成為海外退休的首選之地,而政府最應加強醫療保健。
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台灣嬰兒潮世代,去年正式邁向60歲,未來20年內將有600萬、占台灣1/4人口的嬰兒潮世代走向退休人生。
然而,在新生兒銳減、下一代人丁稀少的少子高齡環境下,國人的退休觀如何?又如何計畫退休?期待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
《遠見》特別針對退休族和上班族,進行國人退休觀大調查。
當問30歲以上的上班族:「你覺得要擁有哪三項,自己才可以安心退休?」
在存款、老伴、房子、子女、保險、老朋友、健康等七項要素當中,高達75%受訪者回答存款最重要。其次46.5%是老伴,41.7%是房子,再來37.5%是子女。
而受訪者若屬於離婚、分居或喪偶者,認為存款最重要的比例更高達83.9%。
反而一般人認定高齡者可能最重視的健康,只有1.5%的上班族認為必須擁有,這可能與這群人年紀尚輕,還未思考到健康問題有關。
《遠見》民調中心主任戴立安形容,這次調查顯示:在未退休者心目中,存款遠比老伴重要,房子也比子女重要,反映出上班族對於自己退休後經濟生活的憂慮程度。

退休財務規劃,薪資高者愈積極進行

存款到底夠不夠安養晚年,的確是還在拚退休的上班族的一大憂慮。今年50歲的張先生就是例子。
七年前張先生買了一檔日本基金,結果一連套牢! 六年直到去年,日股走向多頭,終於讓他的基金解套。
他笑著說,今年50歲了,夫妻倆結婚24年膝下無子,以後退休生活得完全自立自強,這筆百來萬的投資,可不是閒錢。
去年勞工退休金新制實施,公司發切結書要他選新制還是舊制。「我當然選舊制,」他說,舊制退休金比新制多得多,再過五年剛好工作滿15年,年紀也剛好達到55歲申請舊制勞退金的最低門檻。
既然高達75%以上的上班族最擔心退休後沒錢,他們是否有進行退休的財務規劃?有準備的只有58%,回答沒有的有40.9%,顯示很多人只是憂心,但未採取行動。
其中,未婚者的退休財務準備比例,比已婚、有小孩的高,這與平常生活負擔較輕有關。
而收入愈高的上班族,也比低收入的人,更會進行退休財務規劃。例如月收入8萬元以上的上班族,其中有82.7%的人有規劃,而收入在2萬元~3萬元的人有51.2%有規劃,收入未達2萬元的人,只有29%有規劃。
就地域來看,全國以居住在桃竹苗地區、年齡30歲~34歲的上班族,已做規劃的比重最高,分別達67.8%與71.2%,可能與竹科工作收入高、年輕人接受理財觀念較早有關。
而多少收入的比例用在生活開銷與退休準備,只有8.4%的人將一半以上的收入拿來準備退休,而把過半收入花在生活開銷者,則占44.9%。另有24.7%的人表示兩者各準備一半。

42.8%上班族期待退休,22.6%退休族繼續工作

近幾年來,退休年齡有提前年輕化的趨勢,到底工作族期望幾歲退休呢?調查顯示,希望在60歲到64歲退休的上班族最多,達27.6%;其次是23.2%希望在55歲到59歲退休。
另外,年齡在50歲以下的受訪者,近四成期待在60歲前就能退休;而50歲到54歲的人,有47.2%期望在60歲後退休;60到64 的人,甚至還有46%不希望屆齡退休,反而希望到69歲時才退休。( 年紀越大 , 越希望晚退休 )
那麼,上班族對於退休是期待,還是擔心? 42.8%表示值得期待,只有25.2%表示擔心。
而上班族期待退休後可以做什麼呢? 44.4%期望退休後去當義工, 27.7%期望繼續工作,而什麼都不想做的人,只有13.4%。
至於已退休者的實際情況卻是,53.2%的人已不再工作,繼續工作的人只有22.6%,真正做義工的只有17.1%,顯示年少的理想與年老的現實差距頗大。
在問卷進行中不少退休族就反應,「我是很想再找有薪水的工作,但是去哪裡找啊?找不到,只好不工作了。」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組長周毓文認為,退休族群就業率偏低,應該與企業不願雇用高齡者,或者國內尚未建立銀髮族就業市場有關。
這樣的結果,顯示出還在工作的人,對於退休生活有比較浪漫的期待。當問及上班族為何要當義工或繼續工作,有33.3%最高比例的人,是為了打發時間,其次30.5%反映是為幫助別人,回答需要收入的人,只占第三位,比例21.7%。
但同樣的問題,退休族的回答就不同了,29.3%需要收入,打發時間26%,幫助別人21.1%,顯示經濟問題才是退休族繼續工作的主因。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上班族要繼續工作的原因中,「避免與社會脫節」只占8.8%,排第六位,但在真正退休後,這個選項跳升到第四位,而且比重大幅提升到20.3%,顯示退休後與社會脫節的問題,是現在的上班族所始料未及的。

退休近半滿意,只有1.5%願住安養院

那麼,國內退休族的生活過得好不好呢?普遍有哪些憂慮?
退休族對退休生活感到很滿意或有點滿意的,比例47.4%,不滿意或很不滿意的,僅26.4%。
值得注意的是,退休族有3! 3.9%為退休生活比退休前過得好,但也有32%認為比退休前差,18.4%認為差不多。
退休後最大的生活困擾是什麼?有一半覺得沒有困擾,而困擾的第一項是健康衰退、第二是沒有經濟來源、第三則是失去社交圈
對於退休後打算跟誰居住,期望與現實間又有何差距?
有39.6%上班族最希望只與配偶同住,其次有28.7%希望與配偶、子女同住,希望只和子女同住者有14.5%,也有5.5%希望獨居。
而退休族面臨的現實狀況卻是:35.5%與配偶和子女同住,有27.1%只和配偶同住,只和子女同住者有21.3%,獨居者有11.3%。
獨居現象主要發生在雲林以南,各地區獨居比例都在13%以上,而基宜花東地區退休老人獨居比重更達27.8%。
在老化少子嚴重的今天,老人安養機構應運而生,也被許多人認為是未來的明星產業。但調查顯示,儘管大多數的人能接受送父母去安養院並非是不孝的想法,但卻很少人願意住在安養院。
高達66.2%的上班族認為,送父母進養老院並非不孝,認為很不孝或有點不孝的分別有6.7%與9.9%。至於退休族也有19%的人認為,送父母去安養院是不孝順的。當問及上班族退休後想住養老院的比例只有1.5%,希望住家裡的高達86.2%,另外,有9.9%的上班族希望住進五星級的老人公寓。

希望加強醫療保健,退休大陸成海外首選

對於政府的退休相關公共政策方面,有41%退休族認為,政府應加強醫療保健,其次有31.3%受訪者希望加強發放津貼,27.7%認為應該加強安養照護機構。相同問題,上班族所期待的依序是:醫療保健62.1%、安養照護機構36.2%、發放津貼32.9%。
對於政府為避免勞動力不足,打算延後法定退休年齡,50.4%的上班族表示很贊成或有點! 成,中在55歲到59歲的贊成比例更高達67.7%,顯示延後退休的社會共識頗高,且年紀愈大愈害怕退休。
至於退休後最想住哪裡?近77.7%上班族選擇住在台灣,有16.7%尚未決定,也有5.6%選擇到海外退休。但是在退休後,希望到海外居住的人中,大陸成為首選,達31.7%。
調查顯示,退休族與上班族儘管在一些事情上看法一致,例如都不想住安養院、都認為醫療保健是政府首要老化政策,但是在很多面向上也呈現極大落差,顯示現實與期望間本來就有差距。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ho優活健康網  “2007/04/08 06:24” 記者:uho編輯部 整理報導

衛生署日前統計顯示台灣,適婚者中有25%的受訪者不想結婚,再加上新生兒人口不斷下降,現代上班族的感情問題,再度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

聯合人力網日前探索網友的追求感情生活,發現超過3成的上班族認為「經濟條件不佳」,是追求感情生活時,令人裹足不前最重要的因素。

越來越多人發現,忙碌的工作打亂了自己的感情生活步調,晚婚者越來越多,不婚者為數也不少,聯合人力網針對現在上班族網友進行「追求感情生活最大的劣勢」,揭開上班族獨身的背後原因。

結果發現,有33.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經濟條件不佳,影響對於感情的追求,有18.1%認為是受到「生活圈狹隘」的因素,讓自己的感情路途不順;有15.1%的人則認為「工作忙碌」,而錯失邱比德的箭。排名前三名的原因,都與高度工商化社會有密切關係。

高度工商化徹底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聯合諮商所心理諮商師邱永林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短促、匆忙,過於功利,可以快速的熱絡,但是卻無法建立深化的交情,這都會導致彼此的互動與信任,在感情的發展上自然受到影響。

訂定明確的目標、向目標前進,是工商化社會的優點,但是當追求目標成為生活慣性的時候,會直接影響到人際關係,邱永林認為不要總是為了某個目標去發展關係,例如:不要為了結婚而交朋友,不要為了業績而交際,這樣可以紓緩人際關係的壓力。

比較簡單的說,用樂活的概念面對人際關係,這樣14.5%因為自卑而感情生活受阻的人,就會大幅減少了。

資料來源:聯合心理諮商所 邱永林 心理師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領族→新貧族 外表光鮮亮麗 卻內心空虛、口袋空空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油價漲、物價漲、房價漲,唯獨薪水不漲,隨著「M型社會」成形,白領上班族現在也淪為「穿西裝的乞丐」 根據調查,高達七成五的上班族自認屬於「薪資低、社會地位低、情緒低」的職場三低族,也就是外表光鮮亮麗,卻內心空虛、口袋空空的「穿西裝的乞丐」。

「M型社會」的出現,意味著中產階級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會階級走向貧富的兩極,上班族不再是財富主力,反而因為薪資成長不及物價上漲速度,「白領族」變成「新貧族」。這種趨勢不只是預言,已經具體表現在上班族的自我認知中。

1111人力銀行針對上班族進行的調查 (6/15日-6/29日進行,有效樣本1049份),就發現高達七成五的上班族大喊自己是「穿西裝的乞丐」。至於上班族自認那部份最符合「穿西裝的乞丐」,36.73%選擇「口袋沒錢」,另有8.16%表示「心靈空虛」,還有55.11%自認「兩者都是」,三者合計91.86%,顯示自認是穿西裝的乞丐上班族當中,高達九成以上多感到口袋空空、錢不夠用。心靈空虛者的比率也不低,合計佔了63.27%。

對於如何改善「錢不夠用」的問題,在可複選的狀況下,積極找工作 (61.11%)佔最多,其次是小型投資理財 (54.44%)、努力工作爬到高階經理人 (47.78%)第三,第四是兼差賺外快(41.11%)。

至於「心靈空虛」的改善方式,以充電進修 (58.06%)、培養第二專長 (53.23%)、旅遊渡假 (37.10%)三者最多,但也有人用「談戀愛」14.52%、「每天應酬/忙碌」9.68%、「大吃大喝」8.06%掩飾內心的空虛。

以往被視為「中產階級」的白領上班族,現在淪為「穿西裝的乞丐」,大部分上班族都極感無奈,高達86.73%的上班族想要脫離乞丐命運,但也有13.27%不想脫離,原因在於,「不知道怎麼做」占73. 33%,「職場能力不足」佔53.33%,「懶惰」則佔46.67%。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7/05/30 16:30”

一項十大憂鬱症新聞今天公佈,結果發現自殺新聞比例就佔了四則,而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有約八萬名的憂鬱症患者,有鑑於患者主動求援、與就醫回診的比率偏低,「肯愛協會」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共同推動關懷計畫,希望透過講座與溫馨電話輔導等方式,關懷與傾聽鼓勵病患積極走出憂鬱。(徐韻翔報導)

95年十大憂鬱症新聞票選活動公佈結果,在一千多則的相關新聞當中,票選出最心疼與最溫馨的各五則,包括資深演員葉雯疑似投海自殺、憂鬱教師勒死腦麻盲女兒等新聞,都進入排行榜裡。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秘書長阮淑祥表示,從十大新聞中,可以發現,光是自殺新聞就占了四則,而自殺民眾中,有七成其實有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此外,據統計,過去六年國內新增的憂鬱症患者,人數逐年增加有三倍之多,每年約新增八萬名,加上這些患者主動就醫與回診率都偏低,實在令人憂心。

肯愛協會秘書長蘇禾也舉出,協會的溫馨輔導電話統計,發現六千人次的電話,有四千六百多通是社福人員主動撥打出去,顯示憂鬱症患者主動求助的比例非常低,他呼籲,憂鬱症患者應該要勇於面對,不要封閉自己,身邊的親友也要適時多給予關懷,多傾聽他們的心事。

肯愛協會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動關懷計畫,透過包括溫馨講座與支持團聚和輔導電話等方式,服務患者與家屬,希望協助他們一起走出憂鬱迎向陽光。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7/02/26 00:00
 

人口蕭條比經濟蕭條更令人恐慌。
2005年耶誕節開始,一場革命自日本各角落、各階層揭竿而起。
上至國家首相、立法機關,到商界企業、新聞媒體,乃至於市井小民,無不傾全力「備戰」,因為,人口減少、人口老化的警鐘,竟提早兩年響起——2600萬老人的照護、10年不足400萬勞動力的缺口,
還有年輕人退休日益困難的問題……。
這一響警鐘,敲醒日本舉國啟動不老革命的共識——讓老人不老、讓人口不老、讓競爭力不老!
政府推動老人介護強制險,宣布搶救300萬勞動力的決心。
企業實施體恤方案,給員工時間、補助,希望藉以鼓勵生育。
民間社團更是自立自強,彼此交換時間貨幣,交換關注與勞務。
這一響警鐘,也把警訊傳到台灣來。
生育率比日本還低的台灣,十年後人口也將開始減少。
如何應對?日本經驗,給台灣借鏡。

越洋直擊/日本人口減少的新時代

「如果以1996年的出生率與死亡率為基準的話,到2100年時,日本人口會從1億2000多萬
降低至4900萬;3000年時將剩下500人;再到3500年時,將僅存1人。」——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

棘手!人口蕭條更令人恐慌

從2002年來,日本經濟逐漸復甦;二次大戰後最年輕的51歲新科總理安倍晉三,自去年9月上台以來,也展現出新活力……。
但其實這一年多來,日本社會一直有個潛在的深層隱憂,揮之不去。
而同樣的隱憂在約十年後,也將襲擊台灣。

現象〉50年少3000萬人,老年比例達四成

就在2005年聖誕節前夕,街頭巷尾聖誕歌響個不停,1億2000多萬個日本人正在規劃一整年最重要的跨! 年長該如何度過時,12月22日晚間電視新聞裡,厚生勞動省宣布:從2005年起,日本正式變成一個人口減少的國家;該年度人口減少近2萬人。
最讓日本人恐慌的是,厚生省試算,到2055年,日本人口將剩下不到9000萬人,比現在減少約3000多萬,而且老化程度將超過40%,到那時候每迎面走過來的十個日本人,就有四個是65歲以上的高齡者。
這個消息對目前65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近20%、高齡人口總數近2600萬人,老人總數已比台灣總人口數還要多的日本而言,無異雪上加霜。
老化、少子、再加上人口逐漸凋零減少,日本的未來該怎麼辦?
12月22日晚上看到新聞時,住在東京的安福清子,跟許多日本市井小民一樣不禁深皺眉頭。60歲的她當年一結婚就生小孩,但現在她的長子結婚都四年了,還不想生小孩;小兒子更遲遲不婚。「人口減少是大家不婚、不生小孩造成的,我家也是這樣,我都懷疑能不能抱到孫子!」安福清子感歎。

隱憂〉勞動力下降、經濟體衰退、政府破產

退休後離開日本、定居台灣花蓮的64歲丸山忠夫,回憶一年前透過衛星電視看到這個新聞時,臉上立即失去了笑容。還在領日本老人年金的他,第一個反應是,「年輕人愈來愈少,沒有人繳稅,我的年金恐怕也會愈來愈少,日子難過囉!」
第二天日本各大報紙,《讀賣新聞》《日經新聞》《產經新聞》《每日新聞》等都以頭條報導這個日本最新、最棘手的頭痛問題。NHK、TBS等重要電視台也紛紛邀請人口專家預測20年後的日本。
2006年新總理安倍晉三就職時,企業界對他的建言也大多與人口、老化減少有關。
「人民可能被過去兩年的經濟成長矇蔽了,以為日本已經走出蕭條,事實上日本需要創造一個新的經濟體制,否! 無法持續成長。我們應該開放移民到日本來,」前新力(SONY)執行長出井伸之說。
「目前日本人最深層的憂慮,就是無法過有品質的退休生活。政府赤字、預算不足的退休年金都需要改革,」美林証券東京首席經濟學家柯爾(Jasper Koll)說。

革命!舉「日」參與的人口加法

自從人口減少的訊息發布後,一年多來,日本政府、企業到民間組織、以及一般個人,幾乎「全民總動員」地積極抗老,一場「人口的加法革命」正在日本各個角落蔓延開來。

凝共識〉政壇、企業、媒體、社團總動員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蕭萬長,近幾年積極推動台灣與日本科技交流,每年至少訪問日本四次,他的感受是,「我每次去,看他們的報紙、電視,跟日本企業領導人談,幾乎每天都在灌輸這件事情關係到國家未來的發展,整個社會對這件事情是有共識的,一直不斷提出新的對策。」
蕭萬長觀察,日本職場向來重男輕女,但為了因應人口及勞動力減少的新時代,也開始推動兩性工作平權,甚至在公司內附設托兒所,希望吸引女性就業。「日本企業過去是多麼的嚴肅,哪來這樣的溫情主義?但是現在也不得不,」蕭萬長笑說。
台灣老人比例今年將超過10%,再過十年左右,也將邁向人口減少的新時代。「跟日本比起來,台灣的警覺性與積極性都不夠,」蕭萬長說。
台灣駐日代表許世楷也觀察到,日本政府非常積極想要克服老化、少子危機,2003年甚至在內閣府總理下增設「少子化擔當大臣」一職。
而這一年來報紙頭條常常都是少子、老化、人口減少的相關報導,日本把這個問題幾乎當成國家的頭條大事在處理。
有一次一則新聞,還讓許世楷深深感動。由於日本街頭上看得到的孕! 婦、孩比以往少很多,公園裡曬太陽的老人已經超過嬉戲的兒童,有一次一位老人家竟然對公園裡玩耍的小孩子敬禮,說「謝謝你,謝謝你來到這個世界。」那報導不知讓多少日本人欷噓。

擬對策〉從抗老術、催生令開始著手

嚴格說起來,日本人從1990年代初期,就已經在抗老了。只是儘管步步為營,人口減少仍然比厚生省原先預期的2007年,還要早兩年發生。
過去十幾年來,日本就一直被全世界公認是人口老化最快速的國家。一來因為戰後生活條件大幅改善,日本平均每人壽命延長到80多歲,堪稱世界最長壽的國家;但同時,子女出生率卻又快速下降。
1947年~1949年的戰後嬰兒潮,日本一個婦女生育4.32個小孩;1990年前後,已經下降到1.54個;到1996年只剩1.41個;直到2005年底再下探到1.26個。
老人長壽加上生育減少,問題愈來愈嚴重,「對於老人我們不能說減少就能減少,不但不能統統抓去消滅,還要好好安養他們,」一位日本政府官員開玩笑地說,因此應付人口問題只剩下鼓勵婦女生育了。
從1994年開始,日本老人人口已占總人口14%。勞動厚生省便推出第一代鼓勵生育計畫。至今十幾年來,日本政府對於老化少子政策,可說一波接一波,愈來愈猛,牽涉的層面也愈來愈廣。從鼓勵生育,延伸到勞動政策、老人安養、老人介護(照護)保險,甚至正熱絡討論該不該開放移民。

拉抬生兒意願,厚生勞動省推「天使計畫」

在鼓勵生育方面,十幾年來日本政府不斷加碼,希望年輕人可以無憂無慮的多多生小孩。
1994年,厚生勞動省推出的第一代「天使計畫」,著重在增加便宜而方便的幼兒托育體系,讓年輕夫婦安心生小孩。十年來日本全國約增加了50萬個托兒設施名! ,但是出生率依舊下降。
到了1999年,天使計畫再加碼為「新天使計畫」。除了強化托兒所等設施外,同時以政府的力量鼓勵日本人追求工作與家庭的平衡。
「因為日本上班族工作時間都太長了,沒有家庭生活,男生平均每天帶小孩時間只有48分鐘、做家事時間只有25分鐘,沒有幫手,讓太太們也都不想生小孩,」內閣府少子化擔當參事官補佐田中茂樹,翻開人口白皮書的統計表笑著說。
為了鼓勵工作與生活平衡,厚生省在1998年設立了日本企業重視的「家庭友善獎」(Family Friendly Award),讓員工在工作與家庭間取得平衡。
政府對育嬰假與福利也是愈來愈高。
原本日本已經有法令規定,女性生育時,可向企業請一年育嬰假,但是沒有薪水。1994年推動天使計畫時,改為可領1∕4薪水;到2001年再加碼為可領40%薪水;今年10月起,甚至要再提高到50%。
「50%還是不高啦,瑞典婦女生小孩,可以在家一年領七成到八成的薪水,歐洲做的比日本多太多了,」田中茂樹說

加碼育兒資金,政府1.7兆支援準爸媽

2003年,政府再通過「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在內閣府直接成立少子化部門,甚至後來增設少子化大臣一職,再次加碼鼓勵生育相關措施。
今年初《遠見》記者訪問日本,內閣府正計畫從4月起,正式啟動預算高達1.7兆日圓(約5100億台幣)的鼓勵生育計畫。
「像這麼大的預算還沒有見過,」官員田中茂樹說。新計畫將從婦女懷孕開始,到產檢、生產、托兒、養育、小孩求學等,政府將全面介入補助。
最大的一筆費用將是,新生兒及未滿兩歲的幼童,每個月政府會發給父母5000日圓的育兒金,第三胎將發1萬日圓,直到小孩滿12歲為止。
又如孕婦產檢,以前有兩次免費,現! 在增到至少四次。而生產時的政府補助金將可達35萬日圓。
現在的日本可說是「求子若渴」。在1月12日的《日經新聞》頭條,報導政府正希望全國各地的商家,提供父母親享有購物折扣,全國各地響應的商家已經超過1萬個。
在各種誘因刺激下,2006年底日本出生率首見提升,新生兒比2005年增加2萬多個,「但是這會不會只是一時現象,我們還要再努力,」媒體透露日本政府的戒慎恐懼。

轉型!加與減後的日本新貌

鼓勵生育是日本抗老的最重要措施,但是隨著老化而來的各種問題,日本也是亦步亦趨在因應中。
例如,面對逐漸增加的老人,原本一直由稅收支應的老人福利,政府逐漸負擔不了。因此,1997年起日本積極參考國外作法,在2001年推動介護保險制度。
凡40歲以上,日本人都必須每月繳交費用,到年老有介護需求時即由政府支付一半以上的費用。
另外,人口減少還有一項深層的隱憂是,未來日本的工作人口也將大幅減少。

加人力〉300萬勞動力人口,迎戰團塊退休潮

日本第三大廣告公司ADK研發本部,近幾年來,一直深入專研老化議題如何影響民眾。ADK情報開發局長中川浩一拿出數據指出,在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7到1949年出生的人被稱為團塊世代,共有806萬人。若再加上前後兩年出生的廣義團塊世代,就超過1000萬人,「這群人是目前日本最有錢、最有經驗的一群人,」中川浩一說。
然而這1000萬、占日本勞動人口超過1∕10的企業精英,從今年起邁向60歲,陸續集體退休,對日本產業競爭力將帶來何種衝擊?
1月初的《日經新聞》,頭版頭條的標題寫著:「2007問題」。
台灣恩益禧(NEC)公司總經理垣村真一就說,「2007問題」已經成為日! 的專有名詞,代表團塊世代將從2007年集體退休,對日本很多公司的營運都將造成衝擊。
針對勞動力將不足問題,厚生勞動省也從去年開始擬定方案。據厚生省統計,到2015年時,日本勞動人口將減少405萬人,政府計畫從三方面下工夫,搶救至少300萬勞動力人口。
一是從目前高達200萬人、34歲以下的日本飛特族(Freeter;自由打工族)中,拉回至少80萬人變成全職員工;二是讓家庭婦女增加就業,找回130萬名勞動人口;三是讓日本老人可以再就業,目標約50萬人。
「這樣加起來,十年後只會少100萬人,至少不會短缺400萬名勞動力。其實很多人都想就業,政府都可協助,」厚生勞動省事務官足立匡志指出。

減束縛〉挑戰單純血統傳統,廣納外來人才

因應老化,政府除了全面總動員外,這個問題也正挑戰日本傳統的價值觀。
一直以來,日本非常堅持「單純血統」。中經院董事長蕭萬長就記得,越戰期間有很多越南難民逃出尋求庇護,像美國、澳洲、加拿大、紐西蘭等國都願意接收難民,但日本人卻只願意出錢協助,不願意收容難民。
直到今日,日本不僅尚未開放藍領外勞,也少見白領外國精英。台灣都已經成立移民署了,但是,日本這個先進國家根本沒有這樣的部門,「從大學教授到企業主管,只能零星看到幾個外國人,99%都是日本人,」專研人口問題、以《人口減少經濟時代》一書成為日本經濟類暢銷書作家的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松谷明彥說,這是日本根深蒂固的民族性。
但是包括松谷明彥、前新力執行長出井伸之等日本有識之士,愈來愈多人在挑戰這個觀念。
「鼓勵生育效果終究有限,再怎麼提升婦女生育率,從1.26回升到1.45就達上限了吧!但是日本可生育的婦女總數! 是快在下降的啊,」松谷明彥從電腦裡找出數字支持他的論點——2000年時,日本25歲到39歲可生育婦女共1274萬人;今年剩下1194萬;再到2030年將剩下789萬。
「30年後,母體減少了500萬,人口減少是注定的啦,」松谷明彥認為政府除了鼓勵生育,更應該啟動優秀人才的移民政策,才是解決之道。
其實,過去十幾年來,日本的外國移民,已經悄悄在增加中。
三個月前美國《Newsweek》就以「這就是新日本」為標題,報導日本新移民面貌。報導指出,過去15年內日本外國人從88萬6000人,已經增加到200萬人,占總人口的1.7%。許多勞工是企業專案申請進來了,例如豐田汽車愛之廠區就引進5000位日本籍巴西後裔,彌補勞動力不足。
不過日本的外國人比例跟許多先進歐美國家比起來仍偏低。例如加拿大外國人占17.4%,美國10.4%,德國8.7%等,因此許多人希望更開放才對。

第三年紀價值觀,讓老人愈活愈年輕

老化危機,讓整個社會出現了總人口數超過2000萬、3000萬的長壽老人,這個事實也讓愈來日本人倡導新的人生價值觀。
開設企管顧問公司ODS、今年70多歲的山口峻宏就是知名的思想創新者。30年前他將「life style」(生活型態)的觀念第一次引進日本,十幾年後全日本人都知道這個詞的意義。
十幾年前當他自己也要邁向老年時,他自創「第三年紀」(The Third Age)來統稱退休高齡者。
在訪談中他反問記者,「中文有什麼更好的詞來形容老人嗎?」山口峻宏覺得,傳統使用的高齡者、老人、銀髮族這些字眼,都有負面涵義,因此他才要創一個更貼切的詞。
所謂第三年紀是指,人生的第一階段是被別人撫養與栽培;第二階段是要去貢獻給家庭與社會;到了第三階段:退休之後,就應該為! 己而。
自從創了第三年紀後,山口峻宏積極在日本社會推廣他的想法,鼓勵老人要自己過得好。他尤其建議一生只會工作的日本男人,退休之後應該學學日本女人,享受精緻的文化生活:美食、旅行、聽歌、票戲。

今天的日本,十年後的台灣

對於日本各企業摩拳擦掌欲爭取的老人商機,山口峻宏認為,文化產品的商機,應該會高過文明產品。因為這類產品大家都有了,但是文化產品,對日本退休男性來說,需求相當可觀。
像山口宏峻這樣鼓吹新生活價值觀的日本人,也愈來愈多。
儘管日本不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減少的國家,在1992年時,俄羅斯已經宣布人口正逐漸減少。但是日本絕對是全世界第一個同時面對快速老化、少子化與人口減少的國家。如何因應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與學習的焦點。
台灣會不會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面臨同樣問題的國家?
答案是極有可能,因為台灣的老化速度其實不下於日本。
2006年台灣婦女生育率只有1.12,比日本還要低(。預計台灣老人人口占比從10%到20%只需花20年時間,不僅比日本的21年還要快,更遠超過法國、瑞典、英美等先進國家。而且,預計約十年後,台灣也將進入人口減少的國家。
從今天的日本,看到十年後的台灣。但是日本從政府、企業、到個人,上上下下無時無刻在討論對策的氛圍,台灣卻還沒有。
台灣是不是也該趕快啟動人口的加法革命?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2007.06.20 03:22 am
  

可能是受到經濟壓力或是追求自我的影響,國內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去年再創新高,從廿六年前的百分之卅三點,一路上揚到去年的百分之四十八,大大改變原本「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

而且,經建會指出,擁有學齡前子女婦女,每年勞動參與率也是屢創新高,近廿六年來的增加幅度超過百分之百,由民國六十九年的百分之廿六,拉高到去年的百分之五十六。

官員解釋,可能一是因為經濟壓力沉重,使得已婚婦女不能放棄工作,必須分擔賺錢養家的責任,也使得國內雙薪家庭的比率日益升高;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婦女教育程度日益提升,工作表現也不落人後,在考量機會成本後,委請專業托育照顧子女的費用,遠比擔任全職媽媽來得划算。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新數據指出,去年台灣女性占就業人口比重,位居全球卅五,連續第四年超越日本、南韓,但在亞洲中,仍低於泰國、香港、新加坡。

結婚與生育是影響已婚婦女退出職場的兩大時間點,但經建會觀察長期趨勢發現,現代婦女不論有無子女,其勞參率長期出現攀升趨勢;其中,尤以有六歲以下小孩的婦女勞參率,廿六年來的增加幅度高達一倍。

經建會官員分析,一般說來,女性勞參率常會出現所謂的「雙峰現象」,就是一般女性在學校畢業後,就業意願通常會逐漸上升,直到結婚、生子後,又陸續退出職場,等到子女年齡漸長後,才又重返職場,這種就業雙峰現象以日本婦女最為典型。

官員表示,雙峰現象在台灣以四年級前的婦女比較明顯,五年級以後的已婚婦女,其勞參率在婚育年齡時,僅出現微幅變動。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超群/台北報導】
  勞委會一項調查指出,女性受雇者「一般疲勞」與「工作相關疲勞」指數均高於男性受雇者,且高階女主管或學歷高女性受雇者疲勞指數愈高。調查也發現,台灣勞動工時在全球五十個國家中,排名第三。

  勞委會委託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進行〈台灣受雇者疲勞分布狀況與相關因素〉調查,發現台灣勞工每周平均工時四十三小時,甚至有一二.七%男性、與九.一%女性高達四十九小時以上,疲勞指數也跟著升高。目前我國法定工時是,勞工兩周八十四小時,公務員每周四十小時。
 
  逾半每周工作超過四十小時


  調查指出,只有約五%受訪者每周工時少於四十小時,半數以上超過四十小時。洛桑管理學院年報指出,全球五十多個國家中,台灣工時之長排名第三,僅次於香港、印度。
  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科主任郭育良指出,由於社會文化差異,台灣社會比歐美國家更不重視「過勞」導致的職業病。
  研究指出,工時過長會增加工作者罹病風險,包括高血壓、急性心肌梗塞、職業傷災、職業疏忽等,工時過長對健康明顯有害。
  在疲勞指數上,男性以製造業、女性以服務業最高。整體而言,女性受雇者疲勞指數高於男性,尤其是高階女性主管、或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疲勞指數愈高。

  教育程度愈高女主管愈疲勞


  台灣從一九九○年以來的「過勞死」疑似個案也愈來愈多,包括官員、立委、企業主管、大學教授、 醫師、公務員、業務員、貨運司機等,顯示台灣社會呈現整體「過勞」,不限社會階層。
  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疲勞,可能是中高職位競爭壓力 較大,且女性往往身兼多重角色,下班回家還有「第二班」,要兼顧家事、接小孩,為人妻為人母,角色多元,疲勞更甚。
  這份研究最近刊登在《台灣公共衛生雜誌》,共調查男性八九○六人,女性六三八二人,使用「丹麥哥本哈根疲勞量表」,詢問受訪者是否常覺得疲勞、常覺得體力透支等十二個問題。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新聞網  “2007/06/27 07:10” 記者: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主計處調查發現,目前有近八十萬的適婚女性找不到合適對象;同時,因結婚離職後的復職率也超過四成,創下近廿年來新高,顯示國內景氣欠佳,迫使雙薪家庭比率劇增。

近年來,由於國內婦女婚育與就業情況出現顯著變化,主計處特別以專案方式,結合內政部資料,對國內婦女大調查,最新報告指出,現階段國內適婚年齡女性(廿五到四十九歲)計有一百廿萬五千人,其中,有近八十萬的未婚女性,坦承「遇不到理想的適婚對象」。

官員分析,這種女性晚婚或不婚的現象,再加上女性教育程度不斷提升,使得國人生育率屢創新低,高齡產婦的比重也愈來愈高。

此外,國內已婚婦女因結婚離職後的復職率也高達百分之四十點九,創下近廿年來的新高紀錄,觀察歷史紀錄,國內婦女的婚後復職率向來都在兩成五左右徘徊,但最近六年內,突然飆升超過一成。

主計處官員提出可能解釋,國內男性愈來愈難找到理想工作,薪水也無法水漲船高,只好透過女性參與勞動市場彌補,也就是說,由於景氣欠佳,迫使雙薪家庭近年來激增;尤以學歷較低族群最為顯著。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