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初祖;有一次,二祖慧可求他:「弟子心未安,請祖師為我安心!」達摩答:「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苦思之後說:「我已尋了很久,但找不到心。」達摩又答說:「我已把你的心安好了。」

  在禪宗的語錄中,處處有這樣的機鋒,用語意邏輯來推理的話,簡直比「腦筋急轉彎」還無厘頭,好像禪師故意要捉弄學生。無巧不巧,在人本學派的心理治療中,類似的場景也常出現。當事人急著找出痛苦的原因,希望心理師給一個答案,偏偏心理師不正面回答,讓當事人困惑不已。

終止窮追尾巴的惡性循環

  在電話諮詢或精神科的藥物門診,由於時間有限,為了讓個案得到關於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等資訊,或求助或復健資源,醫病之間必須直來直往,實問實答,由醫護人員直接為病患指點迷津。

  但在心理治療室裡,當問題更有深度地呈現後,往往會發現和當事人的思考、行為模式彼此纏縛,互為因果。當事人解決問題的手段,其實就是造成問題的主因。最原始的發病原因有時反而找不到,甚至不重要了。

  這種情況在急性子的人身上最為明顯,他們往往會纏著心理師,追問「為什麼我會得焦慮症?」「為什麼我吃藥這麼多年還好不起來?」「有什麼方法讓我不再害怕、逃避?」「催眠有沒有用?你可不可以幫我催眠讓我好起來?」這和慧可向達摩企求的並無兩樣。

  假如心理師真的實問實答,回答他理論上怎麼做,當事人會暫時鬆一口氣,但馬上冒出更多的問題來,結果會強化了當事人「只有靠外力(權威、新藥、催眠、或神通)才能治癒我」的信念。心理治療變成一場又一場Q&A的健康教育課。

  有些當事人甚至熟讀許多心理書籍,比心理師還會使用術語和病名,但卻因此更無法擺脫焦慮和依賴。

答非所問 終止慣性行為模式

  達摩和後世的許多禪師,利用答非所問造成的錯愕,幫助當事人打斷理智上「窮追狗尾巴」的惡性循環,一步踩空,發現無路可走,當下止息的新體驗。當初為何要開始追自己的尾巴,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停下來。多次挫折下來,性急的當事人也許有機會領悟:停止「對焦慮的焦慮」才是答案。

  據說,後來禪宗的三祖僧燦也碰到一位年輕弟子求助:「請師父慈悲,教我解脫法門。」僧燦反問:「是誰縛了你?」弟子愕然道:「沒有人縛了我。」僧燦說:「那麼,你為什麼還要求解脫法門呢?」弟子聞言大悟,他就是後來的四祖道信。

  雖然生物精神醫學認為,病根全在大腦神經的內分泌,但從禪宗的故事看來,也許病根也在觀念和行為模式呢!(本文摘自《心理治療室的詩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