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職場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這人人都會說也很能說的時代,行動力不免被忽略,
如何「知行合一,劍及履及」確實是建立競爭力的關鍵.
我想這正是本書發行後廣受大家認同與肯定的重要原因.
 
執行力之後呢?
在這個多數人都想強出頭的社會,為達目的,各種方式就層出不窮.
若只限於個人的表現,未免可惜.
若要發揮更大的力量,我想有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必備條件就是---團結力,團結力,團結力.
 
一個是其來已久,相處多年,也面臨新舊交替的採礦團隊;
一個是已有團隊基礎,但工作處境複雜,在時間/成本/品質交夾中求生,並不免有優勝劣敗之人員流動的工程團隊;
一個是短期崛起,來自四面八方的組成份子在異地共同打拼的混凝土團隊;
一個是各單位性質迥異的總管理處團隊.
 
各部門內如何團結一致,奮力作戰?
跨部門外如何溝通分享,攜手成長?
 
我想團隊合作可能是我們眼前可以強化並建立的教育訓練課題及未來大家一起努力方向.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有一群青蛙在比賽誰能爬上最高的鐵塔,比賽開始了, 一大群的青蛙看著那高大的鐵塔議論紛紛:

「這太難了!我們絕對爬不到塔頂的 …… 」、「塔太高了!我們不可能成功 …… !」聽到這裡,有些青蛙便放棄了。看著那些仍然繼續爬的青蛙,大家又繼續說:「這太難了!沒有誰能爬上塔頂的 …… 」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多的青蛙退出了比賽。
 
但有一隻卻越爬越高,最後當其他的青蛙都無法再前進的時候,牠卻成為唯一到達頂點的選手。
 
其他的青蛙都想知道,牠是怎麼做到的?於是便跑上前去詢問,才發現原來牠是個聾子!

朋友,你知道這個故事告訴你什麼嗎?是的,嘴巴是別人的,但人生卻是自己的!
 
雖然我們不必做個真正的聾子,但卻要永遠充滿希望、樂觀和積極,不要只聽那些消極、悲觀的話,因為他們只會潑別人的冷水,澆熄你的毅力。
 
要將充滿力量的話,時時記在心裡,因為這將影響你往後的一生。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裡,即便是遭受旁人無情的冷落、批評、否定,甚至排擠,也不能表示你就必須哀聲歎氣、自怨自悲,唯一能否定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場上常碰到令人抓狂的同事,不必氣到內傷,你可以有更好的處理祕訣。

小玲一早醒來,想到要和一個新來的同事開會,胃不禁痛了起來。這位新同事仗著過去的資歷在辦公室裏張牙舞爪,以增進工作績效和競爭為名,努力表現自己貶抑別人,甚至說話羞辱同事。因此,不只是小玲,其他同事對這隻大鬥雞也敬而遠之,深恐遭到不測。

曉明則是怕在茶水間碰到愛抱怨的同事小萍,因為她可以邊做事邊批評主管。耐心聽了幾回,也勸過幾次,明明已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儘量躲她,減少被她疲勞轟炸的機會。如果不得不跟她合作,則像是躲不掉的夢魘,工作之外額外的負擔。

這樣的景況與經驗想必對許多人都不陌生,每個辦公室都有讓人頭痛、難纏的同事,他們的行為舉止,常抵銷人在工作上所得到的樂趣和成就。

史丹佛大學管理學教授薩頓在《不混蛋的規則》(The No Asshole Rule)一書中就提到,職場上討人厭的行為不僅會造成當事人及其他同事士氣低落,也會使他們為了要避開這些混蛋行為而在工作上分心,或推諉責任。有些人甚至引發身心疾病,連帶影響他們的私人生活、與家人的關係跟互動。

不只是對個人,對企業的傷害也很大。薩頓提到,職場上的混蛋行為也會惡化員工的缺席率和離職率,因此,一個好的組織應該訂出好規則,以減少混蛋行為的發生。

但並非每個組織都已意識到負面行為的嚴重性,會從組織著手,積極營造好的辦公室文化,許多時候得先自力救濟。

如果要從個人角度著手,以《別為小事抓狂》一系列書籍提供現代人紓壓減壓良方的美國心理諮詢專家理察.卡爾森博士建議,每個人都會遇到難纏的同事,關鍵不在於有沒有這些人或壓力,而是怎麼用新的方法、心平氣和的態度來面對,稍微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就能實質增進個人的生活品質。

當我們碰到以下幾種類型的難纏人物時不必氣得抓狂,你可以這麼做:

當你碰到火藥庫…

職場上不乏脾氣不好、情緒控制能力差的人,他們常為一點小事就掀開滾燙的情緒,對旁人大吼大叫,或是狂打電話、狂發email或簡訊,宣洩自己抓狂的情緒。

常為職場人士做心理諮商的心理學博士黃怡翔表示,碰到EQ差的火藥庫,特別要保持冷靜,不要受他們影響,忽略他們發出的負面情緒。更不要因此覺得受傷害,認為他是衝著你個人而來。多觀察他們的行為,會發現他們對很多人都有類似反應。

有時可學學西方人常常運用的「暫時離開」哲學,當他們與人發生衝突或不愉快時,會禮貌地說:「對不起,我想去一下洗手間(或我先離開一下),等一下我們再談。」對方通常也會允許這樣的請退,因為沒有人能攔阻你上廁所。

當然也可以延伸運用:「對不起,我現在跟人有約,可能沒辦法再談這件事。我們可不可以過15分鐘(或明天)再談?」總之,先讓自己離開現場,遠離風暴,平復心情。

碰到火藥庫最好的面對方式就是冷靜、冷靜、再冷靜,因為對方就是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才會丟出赤裸裸的憤怒或怨氣。

如果不是面對面的衝突,而是收到火藥庫憤怒情緒的email或簡訊,也不要立刻衝動地回覆,與之共舞。因為事後通常會很懊悔自己跟對方一樣衝動,而且電子文字很容易被轉寄或傳閱,留下更多後遺症。較理想的處理方法是隔幾個小時或一、兩天,等自己較冷靜時,再用中性不帶情緒的字眼回覆,冷靜描述你的意見,減少對方再次抓狂的機會。

遇到怨天尤人不斷抱怨的同事…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常影響上班族無法好好工作的原因之一是,碰到喋喋不休、愛抱怨的人。

卡爾森博士建議,碰到喜歡抱怨或想法消極灰色的人,最好從加強對他們的同理心開始,試著去了解他們為什麼會不快樂、不滿足?背後可能有什麼原因。很多時候他們也不願意如此,只是身不由己。

花幾分鐘時間聽他們說,同理他們所遭遇的情況或情緒,再幫助他們看到正面的東西;或是把焦點拉回到工作,很實際地問他們:「對啊,有些事就是不合理,可是我們現在該怎麼辦?能怎麼做?我們有其他的機會嗎?」引導他思考解決方案,而不是只有抱怨。

如果還有些私人交情,在聽他抱怨,同理他之外,不妨適度反應一下你真實的感受,告訴他:「喔,我聽你講久了,也覺得好憂鬱,你一定也很難過,想不想做點改變?」有時不妨送些勵志或幽默書籍,幫助他開啟不同的思路。

如果沒有什麼交情,也無法招架或鼓勵他們,不妨刻意避開,不要經過他們的位置或多做逗留,對他們的抱怨也不要有所反應,久而久之,他們得不到共鳴,就不會再來找你了。

碰到喜歡興風作浪的人…

在職場上也會碰到喜歡講是非、傳八卦、中傷他人的人,而且防不勝防。

雖然講八卦、傳八卦是人的天性,滿足內在窺探別人私密及碎嘴批評的慾望,但講久了,也容易將自己陷於是非之地。黃怡翔以孔子說的「敬鬼神而遠之」來比喻,少跟愛講八卦的同事在一起聊天、交換資訊,就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一來不讓自己成為八卦轉運站,再者也不會讓自己的隱私傳出去。

此外,常年為企業做諮商輔導的新竹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也是臨床心理師的朱春林建議,當面去詢問傳話者也很有用,能有效撲滅八卦流言和中傷。

她自己就常用這個方法來處理不實謠傳,她會問傳話的人:「聽說,你說我什麼……,不曉得是不是個誤會?」一方面是讓對方有解釋的機會,再方面也是為自己澄清。朱春林笑著說,這招非常管用,因為大部份人都不敢去質問,任憑八卦中傷流竄,她敢去問,別人就不敢再講她,而改講那些好欺負的人。

會喜歡傳八卦、暗箭中傷他人的人,通常也都是比較沒有自信、膽子小、不敢正面決鬥的人。朱春林建議,如果可以,自己也願意,不妨跟他們建立關係,了解他們內心的無奈,有交情和感情做基礎,比較能勸他們改改傷人的行為。但不是跟他們一起傳是非、講八卦,暗箭傷人,成為幫兇。

碰到大鬥雞又該怎麼辦?

碰到鬥性極強、喜好競爭的同事,一樣可先辨認,對方是出於善意,想提升自己,希望在工作上有所進步,還是出於惡意的攻訐拚鬥?

如果是良性的競爭,朱春林建議,不妨從提升自己的角度,正面接受,且與之互動及學習。如果競爭一直讓自己感到困擾或不安,不妨去看看自己的內在是不是輸不起,不願跟人爭;還是另有外在的因素,像是企業文化或上司的鼓勵,讓整個辦公室變得鬥性很強。

萬一對方鬥性很強,黃怡翔建議,不妨先退讓一步,因為在職場是看長期表現,而不是短期的爭鬥。那種腦裏沒有讓大家雙贏概念,只想到自己要拿到全部的人,是無法在職場長期生存,早晚會受到其他同事排斥。

管理學教授薩頓也鼓勵,儘量不要把同事視為競爭者或敵人,因為如果你把工作環境視為激烈的競爭環境,那麼連你自己都很容易出現混蛋的行為。但當你把職場中的合作看得很重要時,你會更尊重別人,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碰到愛挑剔、批評的人

碰到苛刻的同事或上司,常讓人抓狂。但不妨先看看,挑剔者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是他本身對自己、對工作就要求很高,還是他要藉此來打擊別人?

碰到要求高的人,不妨欣然接受對方的批評和建議,視他為幫助自己成長和進步的貴人。但如果實在被對方逼得喘不過氣來,不妨用幽默詼諧的方式來回應,先肯定、讚美對方的貢獻,再適度表達自己的感受,像是:「你的標準好高,我們都達不到。」意思是讓對方知道,能不能不要這麼求完美。

也可以從對方的好,幫助他放輕鬆,告訴他:「如果你多放鬆一點或多愛自己一點,你的表現會更好或更有潛力。」也可以適時邀請他去做紓壓解壓的運動或Spa,增進彼此的溝通與情誼。

但如果是碰到挑剔找麻煩的人,也別被批評打倒了。已幫助全世界數百萬人與人溝通、活得更快樂和成功的戴爾‧卡內基說:「批評往往是掩飾的讚美。」因為你已經引起別人的嫉妒和眼紅,是非難免隨之而來。正如俗語說:「死狗沒人踢」,愈勇猛的狗,無禮的人踢牠所得到的滿足感也會愈大,儘管這是不對的行為。

回歸自己的信念

俗語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自有性格,在職場上很難不碰到難纏或不易相處的人,但朱春林特別提醒,千萬別讓辦公室裏難纏的同事或不愉快的事奪走生活上的樂趣,要把它們跟自己的生活適當切割。

黃怡翔也建議,與其為那些混蛋行為抓狂,不如多增強自己的調適能力和工作上的自信心

比如說,在工作之外要有其他平衡的窗口,渲洩情緒,例如固定運動、培養自己的興趣,結交好友。

此外,也可以積極建立工作上的支持系統,找積極樂觀和態度正面的同事為你打氣,請教他們如何在辦公室求生存,看他們如何和不同的難纏同事來往相處,他們的建議與示範會比公司外的親朋好友更具體有用。

最後,也可以加強自己的信念,培養對事對人的覺察能力。黃怡翔強調,「沒有人能夠傷害你,除了你自己。」培養自己苦中作樂、不畏逆境的能力,也是種成長,像電影《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的主角,境遇再壞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希望與光明面。

卡爾森博士也一再提醒職場上的芸芸眾生,認清同事的行為模式,有人就是愛閒話八卦、有人愛強功諉過、有人好批評挑剔,如此一來就能在工作中擁有主控權,將影響和傷害降到最低。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96年,策略管理大師麥可.波特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策略是什麼?〉一文,提出影響管理學界與企業界的突破性觀念。

策略是什麼?
企業的主要目標是達成良好績效,而營運效能策略是達成優良績效的要件。問題是,兩者的運作方式並不相同。營運效能指的是,在進行相似活動時,企業的績效比競爭者更好。

營運效能包含效率,但並不限於效率,而是指任何能讓企業更充分利用投入要素(input)的實務做法,例如,減少產品的瑕疵,或更快速地開發更好的產品。

另一方面,策略定位則是指,企業執行與競爭者不同的活動,或以不同的方式執行與競爭者類似的活動。單靠改善營運效能還不夠,當各家企業模仿彼此在改善品質、生產週期或供應商伙伴關係等方面的做法時,競爭模式會趨於一致,這場競爭沒有所謂的贏家。單靠營運效能來競爭,會造成互相毀滅,並導致耗損戰,唯有限制競爭才能終止。

經理人如果逐漸讓營運效能取代了策略,結果便會造成零和競賽,價格持平,甚至下降,再加上成本的壓力,削弱了企業長期投資的能力。因此,企業想在國際競爭中勝出,就非靠策略不可。

策略就是進行一連串不同的活動,創造獨特而有價值的定位。如果世上真的只有一個最理想的定位,就不需要策略;企業面對的規則也很簡單,就是發掘並搶占那個最理想的定位。策略定位的本質是,選擇與競爭對手不同的活動。換句話說,競爭策略探討的其實是差異性的問題,意味著刻意選擇一組不同的活動,以提供獨特的價值組合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 下午  10:28

 

這一生

不碰到情 不接觸愛的人

我想少之又少吧

 

然而最常面對的

卻又常常最難處理

 

所以困於情 惑於愛的故事

不是隨處可見嗎

 

是我們看太重 想太多嗎

也不是

 

沒有感情哪叫人生

 

沒有學習哪成真愛

 

認真 用心 誠意 專注 執著 ...

總會有善果

 

記得

別輕易就放棄 就割捨

也要懂得收 也懂得放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1)社會充滿不公平現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適應它。(因為你管不了它)

(2) 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沒有成就以前,切勿過分強調自尊。(因為你越強調自尊,越對你不利)

(3)你只是中學畢業,通常不會成為 CEO,直到你把CEO職位拿到手為止。(直到此時,人們才不會介意你只是中學畢業)

(4)當你陷入人為困境時,不要抱怨,你只能默默地吸取教訓。 (你要悄悄地振作起來,重新奮起)

(5)你要懂得:在沒有你之前,你的父母並不像現在這樣"乏味" 。你應該想到,這是他們為了撫養你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你永遠要感恩和孝敬他們,才是硬道理)

(6)在學校裡,你考第幾名已不是那麼重要,但進入社會卻不然。不管你去到哪里,都要分等排名。 (社會、公司要排名次,是常見的事,要鼓起勇氣競爭才對)

(7)學校裡有節假日,到公司打工則不然,你幾乎不能休息,很少能輕鬆地過節假日。( 否則你職業生涯中一起跑就落後了, 甚至會讓你永遠落後)

(8)在學校,老師會幫助你學習,到公司卻不會。如果你認為學校的老師要求你很嚴格,那是你還沒有進入公司打工。因為,如果公司對你不嚴厲,你就要失業了 (你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公司比學校更要嚴格要求自己)

(9)人們都喜歡看電視劇,但你不要看,那並不是你的生活。只要在公司工作,你是無暇看電視劇的。 (奉勸你不要看,否則你走上看電視連續劇之路,而且看得津津有味,那你將失去成功的資格)

(10)永遠不要在背後批評別人,尤其不能批評你的老板無知、刻薄和無能。 (因為這樣的心態,會使你走上坎坷艱難的成長之路)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有效的管理者必須建立的5種習慣

1. 必須知道時間花在哪裡

2. 必須重視對外的貢獻---為成果而工作

3. 必須重視長處(自己的/主管的/同僚的/部屬的/環境情勢的)

4. 必須集中精力於少數的領域

5. 必須作有效的決策(是適當順序下的適當步驟/是在議論紛紛的基礎上作決斷)

. 時間管理

(1)提高管理者的有效性

1. 了解時間耗用的實際情形

2. 哪一項可以另請他人辦理而一樣作得好

3. 管理者自己在浪費別人的時間

(2)消除時間浪費的方法

1. 找出由於缺乏遠見而產生時間浪費的因素

2. 人員過多也常造成時間浪費

3. 組織不健全,如會議太多

4. 資訊功能的不靈

 

. 管理者的基本任務---貢獻

(1)工作上的貢獻

1. 直接成果的顯現

2. 價值的承諾與實現,如願景

3. 培育人才

(2)正當人群關係的貢獻

1. 意見溝通

2. 團隊合作

3. 自我發展

4. 培養他人(向上/向下/向平行)

. 用人所長

向下管理

1. 擇人

2. 重視一個人的長處---因人設事未嘗不可

a絕不設計一個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b職位的要求要嚴(有挑戰性),涵蓋要廣(有確實成果)

   c先看人能作什麼,非先看職位要求什麼

   d能容人所短

向上管理

從以是為是,以非為非著手,將自己的見地以能為上司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

自我管理

   對自己能力,性情與習慣的了解,順應而為

.有效的工作次序---有效管理者必[先其所當先]及

[專一不二]

1. 重將來甚於重過去

2. 重機會甚於重困難

3. 選擇自己的方向甚於盲目跟隨

4. 求突出之表現甚於安全易作

.決策的方法

1. 確實了解問題的性質(是否常態),建立原則性的決策

2. 確實找出解決問題所需的規範

3. 仔細思考確能滿足問題規範的正確途徑

4. 同時兼顧執行的確切方案

5. 執行過程中,蒐集回饋資料

:確定問題屬性常犯的錯誤(確定屬性錯誤,決策跟著錯誤)

a誤將例常是唯一連串的偶發問題

b務將真正的問題視為老問題,用老方式解決

c對基本問題的界定似是而非

d只看到問題部份而沒看清全貌

.如何做有效的決策

1. 先從本人的見解著手,而非先收集事實

2. 鼓勵大家提出見解(好的決策來自不同見解的激盪)

3. 決策不僅是判斷,也需要勇氣(有時不作決策也是一種決策)

4. 作應該做的事,而非喜歡作的事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