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策略管理大師麥可.波特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策略是什麼?〉一文,提出影響管理學界與企業界的突破性觀念。

策略是什麼?
企業的主要目標是達成良好績效,而營運效能策略是達成優良績效的要件。問題是,兩者的運作方式並不相同。營運效能指的是,在進行相似活動時,企業的績效比競爭者更好。

營運效能包含效率,但並不限於效率,而是指任何能讓企業更充分利用投入要素(input)的實務做法,例如,減少產品的瑕疵,或更快速地開發更好的產品。

另一方面,策略定位則是指,企業執行與競爭者不同的活動,或以不同的方式執行與競爭者類似的活動。單靠改善營運效能還不夠,當各家企業模仿彼此在改善品質、生產週期或供應商伙伴關係等方面的做法時,競爭模式會趨於一致,這場競爭沒有所謂的贏家。單靠營運效能來競爭,會造成互相毀滅,並導致耗損戰,唯有限制競爭才能終止。

經理人如果逐漸讓營運效能取代了策略,結果便會造成零和競賽,價格持平,甚至下降,再加上成本的壓力,削弱了企業長期投資的能力。因此,企業想在國際競爭中勝出,就非靠策略不可。

策略就是進行一連串不同的活動,創造獨特而有價值的定位。如果世上真的只有一個最理想的定位,就不需要策略;企業面對的規則也很簡單,就是發掘並搶占那個最理想的定位。策略定位的本質是,選擇與競爭對手不同的活動。換句話說,競爭策略探討的其實是差異性的問題,意味著刻意選擇一組不同的活動,以提供獨特的價值組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