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positive psychology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05年10月14日星期五 下午  12:05

 

有人說三歲決定一生,

有人說性格就是命運.

有人說順性而為,

有人說挑戰性格,

------

的確,每個人的個性

與這一生的風風雨雨,起起伏伏.....相依相存,休戚與共.

 

回頭看待已走過的時光,

命也?

運也?

性格也?

-------

 

這人生,沒有個絕對準的....

有錯綜複雜的,

有特殊例外的,

有變化無常的,

---------------也難怪,佛要說平常心.

 

性格如何被管理?

大學問.

也許凡事勿太過,物極必反.

也許凡事勿執一,剛柔並濟.

也許凡事勿鑽尖,大處著眼.

也許------

是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來"修行",也需要持續的時間來"琢磨".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年1月8日星期一 下午  6:08

 

您有多久沒笑了?是否常覺得心煩意亂,人際關係緊繃,終日壓力沉重呢?先別急著怨天尤人或懷疑自己罹患憂鬱症,也許您需要的只是一點幽默感,學習 如何輕鬆看待事物,讓笑聲來化解衝突,紓解負向感受。

 

所謂「幽默」,是含蓄而充滿機智的,可使聽者發出會心的一笑。抱持該生活態度的人,往往能隨時隨地發現趣味,不僅自己開心,別人也因此感到快樂。諸多研究顯示,幽默感所帶來的歡笑,具有以下的好處:

 

1.生理層面:抑制壓力荷爾蒙的分泌;降低血壓,避免心臟病發;強化免疫功能,提高病菌抵抗力;減輕疼痛引發的不適;運動腹部、臉部、背部等處肌肉,幫助肢體放鬆;增加體內攝氧量與肺活量;刺激腦皮質,促進學習能力。

 

2.心理層面:轉移對憤怒、焦慮、悲傷等負面情緒的專注;改變對自我或環境的看法,使較為積極、樂觀;增進個人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提高挫折忍受度,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激發創意與潛能的出現。

 

3.社會層面:降低陌生人的敵意或戒心,拉近與對方的距離;潤滑緊張、僵持的場面,促使氣氛趨於緩和、融洽;強化社交互動,增進雙方友誼,使受到歡迎;解除當下的尷尬,替自己或他人找台階下。

 

或許有人認為幽默感與生俱來,但只要用對方法,願意工夫培養與練習,誰都可以成為箇中好手。但值得住意的是,幽默為人悅己悅的行為,在說笑的同時,也應注意是否會得罪或傷害聽者,切勿將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說:「最幽默的人,是最能適應的人。」俄國大文豪契訶夫更說:「不懂得開玩笑的人,是沒希望的人。」想要快樂平順地過日子嗎?培養幽默感,每天笑口常開,幸福與健康將與您同在。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年4月16日星期一 下午  6:36

主旨:

02:30         

 

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新年伊始,三位頂尖的美國心理學家來到墨西哥的加勒比海度假勝地阿庫瑪。溫暖的陽光、潔白的沙灘、優閒的情調,這裡似乎正是思量人生之樂的絕佳地點。三位心理學家來到此地,正是為心理學開創一個新的方向,倡導研究「快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賓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塞利格曼當時剛接任美國心理學會(APA)的主席。依照學會慣例,新主席上任時要為未來一年任期擬訂一個主題。塞利格曼選擇的是「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領域,他向來認為心理學界應突破側重於疾病與痛苦的研究傳統,更深入探討正向情緒、個人長處與美德等層面,幫助人們追求真實的快樂。

 

為了號召學界共襄盛舉,塞利格曼特別邀請兩位同行來到阿庫瑪做腦力激盪。一位是美國心理學一言九鼎的元老富勒博士,他曾擔任APA主席長達十三年;另一位是芝加哥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奇克森特米海伊,他提出著名的「心流」(flow)理論,探討如何創造較高層次的美好生活經驗。在三位學者的倡導之下,「國際正向心理學高峰會議」已經舉辦三屆,相關研究百花齊放,堪稱是心理學界罕見的盛況。

 

敲門磚─信仰與親情友誼

 

正向心理學或許可以簡稱為「快樂的科學」,它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樣的事物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研究結果恐怕與一般人的想法頗有出入: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婚姻的影響好壞參半;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似乎才是獲致快樂的敲門磚。

 

外號「快樂博士」的伊利諾州大學心理學教授丁納發現,只要基本生活需求無虞,額外的收入對提升生活滿意度無甚幫助。高等教育與高智商也不是快樂的兌換券。美國疾病管制局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廿到廿四歲的年輕人情緒低落的時間,還比六十五到七十四歲的老先生老太太來得長。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確實有鼓舞心情的效應,但是功勞要歸給諸天上神佛還是宗教團體,至今尚無定論。親情友誼的快樂功效則無庸置疑,丁納與塞利格曼兩年多前合作進行一項研究,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快樂感最高、憂鬱感最低的一○%學生,都擁有密切的親友關係與較長的相處時間。丁納說:「想要追求快樂,就應該培養社交技巧、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並且廣結善緣。」

 

三要素─樂趣、參與和意義

 

更深一層來看,什麼是快樂?如何衡量一個人快樂或不快樂的程度?美國心理學界在這方面發展出多種評估方法,例如丁納的「生活滿意度量表」、奇克森特米海伊的「經驗取樣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的「每日經驗重建法」。

 

各家方法不僅各有所長,同時也代表探討快樂本質的不同路徑,而且殊途未必同歸。卡尼曼認為在衡量快樂程度時,不能完全訴諸受試者的事後回想,否則很容易掛一漏萬,以特定時刻(尤其是經驗的結尾時刻)的感受掩蓋整體經驗的意義,因此他主張應詳實記錄受試者的生活經驗與當下感受,進行全面的分析。

 

塞利格曼則強調記憶的重要性與代表性,快樂並不等於經驗中片刻喜怒哀樂的加加減減,而是具有更深刻的本質。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一書中指出,快樂是由三項要素構成:樂趣(引人開懷的生活經驗)、參與(對親友、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深層投入)、意義(發揮個人長處,為超乎個人的目標努力)。

 

三項要素之中,自然以享樂最為膚淺短暫,參與和意義方能持之以恆。塞利格曼說:「這一點值得好好宣揚,因為有太多人的生活是以追求享樂為目的,然而參與和意義的重要性遠高於享樂。」

 

恆定點─快樂可以控制嗎?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控制、調整自己的快樂?明尼蘇達州大學的萊肯博士在一九九六年發表一份研究報告,藉由調查四千對同卵與異卵雙胞胎,探討基因對個人生活滿足感的影響程度。他的答案是:五○%;基因顯然會影響親和力、抗壓性、負面情緒傾向等人格特質。

 

萊肯進一步推論,每個人的快樂程度都有一個先天的「恆定點」(set point),無論生活的順逆起落如何動盪變化,人們總是會設法調整心境,重回這個恆定點。在生命曾經墜落谷底的人們身上,最能見出這種驚人的自我調適能力。

 

丁納的後續研究發現,有兩種不快樂的經驗,會讓人們長期在恆定點之下擺盪:失去配偶失去工作。喪夫的女性通常要五到八年之後,心境才能回復到守寡之前的水平。失業之痛也往往會延續到覓得新工作之後,久久方散。

 

萊肯原本認為,快樂恆定點就像身高一樣是與生俱來,提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他後來修正自己的論點,承認調整的空間不但存在,而且相當可觀。他的新看法與正向心理學不謀而合:人們可以藉由後天的努力,改變先天人格特質的快樂水平。

 

改變的關鍵就在於塞利格曼揭櫫的快樂三要素:樂趣、參與和意義。我們可以積極發掘生活的樂趣、深化對周遭人與事的參與、致力於讓生活更具意義。後兩者尤其重要,實際作法包括常懷感恩之心、無私助人為善、答謝曾經幫助自己的人等等。

 

試看看─實踐「付出」二字

 

塞利格曼並極力推薦一種提升快樂水平的作法:探討自身的優點長處,尋求新途徑來加以發揮。塞利格曼並強調,知性的優點長處(好奇心、學習能力等)對快樂助益不大,涉及人際關係的優點長處如慷慨、幽默、感恩、熱忱等,才是快樂的最佳來源。

 

由此可見正向心理學的基本觀念之一:快樂主要還是得在人際關係中尋求,而關鍵在於「付出」二字。塞利格曼的研究夥伴彼得森說:「當你自願幫助他人時,你會從自身的存在情境抽離出來,這樣做很有益處……『付出』會讓生活更有意義,讓你在別人的生活中產生重要性,而你本身也因此找到方向感。」

 

當然,也有些心理學家質疑林林總總的快樂追求法則,認為我們的人格特質未必有多大的伸縮彈性;要生性落落寡歡的人強顏歡笑,恐怕未見其利、先受其害。到底哪一派的說法才對呢,或許我們可以親身實驗一番,嘗試讓生活中多一點感恩、多一點善意,就算對追求快樂的助益未可知,這些經驗也會帶來美好的結果。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有時候,人難免多心。心思一多,對許多小事就跟著過敏。

於是,別人多看一眼,便覺得有敵意;別人少看一眼,又認定是故意冷落。多心的人注定活得辛苦,因為情緒太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左右。
 
多心的人總東想西想胡思亂想,結果很容易困在一團思緒的亂麻中,動彈不得。 有時候,與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人是一塊磁鐵,相不相信?
其實人真的是一塊磁鐵。當身心愉悅、喜歡自己、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美好的東西就自然地被吸引。 相反的,當悲觀、鬱悶、覺得什麼都不對勁,負面的一切也就相繼來報到了。
 
因為是一塊磁鐵,吸引的都是相信的東西,所以「快樂的人」就吸引快樂的 人、事、境,「煩憂的人」則吸引煩憂的人、事、境。

幸運與厄運,在於如何使用內在的磁力。 這是信念的奧秘。

你今天心情好嗎? 你不說話,但眼底的神色已回答了一切。
 
那麼,就別讓自己繼續躲在心事重重的甲殼裡吧!
「煩腦」這種煩人的東西是想出來的啊!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自己,別遺望內在的心理需求
(本文摘自泰山《真愛家庭》第20期   黃素菲(陽明大學諮商中心副主任)

   生活中我們常緊抱著一些規則,像是:勤能補拙、盡人事聽天命等,可能有些未經內化就照單全收的規則,驅使我們日復一日遵循不疑,但這些可能並非我們內在的真正需求。

       有些人一直到長大成人仍學不會放鬆,一到放假就有罪惡感,他所內攝(introflection)的規則是:「人要認真負責」。像很多媽媽在孩子生病的時候會自責,因為她認為:「父母的責任就是把孩子照顧好」,這種內攝的規則,幾乎是不經思索而照單全收的規範,過多的自責與僵化的態度將導致食古不化、拘泥形式、無法變通的困境中。因此,對自己內在已建構的常規,最好能夠覺察並經常省思,重新決定要不要繼續堅持,或是要修改,以符合當下的心理需求。

      如果個人的心理需求長期無法獲得滿足,可能會令人產生否定感,自我否認這個需求的重要性,像心中雖想金榜題名、功成名就,但無法達到心願,就跟自己說:反正我不是讀書的料;看到別人輝煌的學歷,心中酸楚,卻表現得毫不在意,甚至發出學歷無用論,事實上內心卻是極度渴望。這種表裡不一、否定自己內在需要即是一種「投射」(projection),也就是拋棄與否認原本的需要與渴望,逃避自己應該去面對的生命責任。

      所以,通常會令我們討厭的對象,可能就有一種我們「投射」出去的需求不滿。例如當看到性感妖嬈的女人,就忍不住吐槽,其實可能是自己想要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但又礙於道德尺度和過去的教育,轉為批評她是「不正經的女人」、「輕浮」、「不端莊」;或是自己曾經被批評沒有女人味,在刻意打扮之後還被嘲笑,心中很受傷害,以至於永遠不相信自己可以散發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美麗。對於那些被「丟掉「的自己(parts of self),最好的方式是邀請它回歸自我,重新去經驗、擁抱那些原本被自己所渴望的需要,讓自己更完整。

●重新發現自我,找回自尊和自信

     當你說:「我就認命吧 !」隱隱顯露出一種無奈和對自己的輕蔑,而顯現出彎腰駝背、眼神閃爍、欲言又止、有口難言的神態,不敢也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對自己不滿、缺乏自信和自尊心低落。這種應該向外爭取卻沒有表示出來,或已表示了卻沒有得到回應的內在不滿,最後回頭轉向自己,通常就變成了自我攻擊,學理上稱為回射(retroflection),最嚴重的回射狀態就是自殺。

在回射狀態下的人通常心情低落、沮喪甚至憂鬱,對自己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如人。另外還有一種回射,是來自於想要獲得父母關懷卻始終落空,因而產生憤怒和憎恨,但又對於自己居然懷恨父母而感到內疚及罪惡感,覺得父母已經夠辛苦了,不該怪他們,可是心中渴望被愛的需求一再落空,卻是個事實。這時就需要找一種安全且合適的方式,將過去無法表達的情緒再次發洩。

      愛自己,就是重拾這些被遺忘的心理需求,讓那些應該「在」,卻都「不在」的心理需求,能夠在自我的探索與成長過程中,「再」重新回到人的內心世界,使人因為「不在」的「再」而更加完整融合,成為一個完全的人。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面心理學簡介   文 : 正向心理動力 - 羅苑華

 

正面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沙尼文(Martin E. Seligman)於1998年出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正式倡議及定位的。沙尼文博士聯同其他心理學家及學者,開始有系統地勾劃正面心理學的範疇;著手發展一套有組織的正面心理學系統,並進行持續及廣泛的研究。

 

正面心理學是甚麼?是正面思考?凡事向好方面看?是尋求安寧、快樂?這些都是相關的;但只是正面心理學中的一小部份。

 

要瞭解正面心理學的精神,不得不知道心理學在上一個世紀的發展。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心理學的研究迅速增長,尤其是有關人們精神、心理、行為異常的研究。過往,我們對人的精神問題所知有限,甚至誤以為精神,行為異常﹝如精神分裂症﹞是鬼上身。時至今日,我們對於多種精神心理問題都累積了有系統的知識,例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焦慮、恐懼症等。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沿用的精神病診斷及治療手冊第四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IV) (美國精神病學會, 1994) 中詳列了不同的精神心理問題的表徵,是多年的研究成果。在怎樣針對精神心理問題進行有效治療方面,我們也有一定的掌握,例如認知心理治療(Cognitive Therapy)對憂鬱症有一定的療效。但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紀心理學的使命都集中於如何「治療」人的種種心理問題與苦況,對於人應如何發展,怎樣發展與生活得好一些這些重要環節卻沒有詳細的詮釋。

 

但我們所關心的,除了是「問題」外,更希望及需要知道如何獲得更好的發展,如何生活得快樂、成功、及有意義。踏入二十一世紀,心理學重新對焦,正視人的正面發展,這正是正面心理學的範疇。

 

正面心理學的範圍廣泛。根據沙尼文的定義,在個人層面而言,正面心理學著重下列三個主要環節:

 

第一: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的研究,例如:快感、自信、樂觀、滿足感、和平等等。能夠理解怎樣可以獲得正面情緒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幫助。

 

第二:對於能力(Abilities)、長處(Strengths)及美德(Virtues)的研究,這些能力和長處包括:良好的人際、社交能力、創造力、希望、勇氣、同情心、自制能力等等。近年流行的情緒智商、逆境智商都是這個範疇的課題。能夠瞭解如何發展這些能力,長處及美德,對個人建立正面的生活,至為重要。

 


第三:研究能夠支持和發展人的能力及長處的各種支持系統或組織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文化條件、言論環境等。作為家長、老師、甚至政策制定人,都希望知道應怎樣締造有利和適切條件,培養出正面的下一代。

 


為甚麼要研究正面情緒、能力、長處、美德?這些都與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有關- 究竟甚麼是好的發展與生活? 根據沙利文博士的看法,我們可以朝向下列三個目標進發:

 

(1) 快活的人生 (Pleasant life): 能夠成功在生活中獲得各樣正面的情緒,包括快樂、自信、平靜、滿足等,便是快活的人生;故此,正面心理學其中一個重要範疇是研究各種正面情緒,透過實證研究,發展有效達至及維持正面情緒的方法。

 

(2) 美好的人生 (Good life): 除了追求快活的人生外,我們如果能夠在各種生活的重要環節上 (包括家庭、人際關係、工作、子女管教等) 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 (Strengths) 和美德 (Virtues), 我們便可以達至滿足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說,建立長處 (Strengths) 和美德 (Virtues) 是達至美好生活的必要階梯。目前,沙尼文博士及其它心理學者正著手發展一套關於能力與美德詳細分類 (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 ,旨在對能力與美德作更有糸統的研究。

 

(3) 有意義的人生 (Meaningful life): 在快活的人生和美好的人生之上,我們更可以追尋有意義的人生。根據沙尼文博士的看法,能夠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 (Strengths) 和美德 (Virtues) ,達至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 生活便更有意義。

 

除了在個人層面,在整體社會的角度,正面心理學集中研究如何建立更好的社會和公民道德。

 

筆者認為,正面心理學的研究主旨與範疇與我們希望達至的正面發展與生活息息相關;正面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與心理學一向採納的實證方法無異,都是客觀和科學化的。

 

如欲對正面心理學,特別是有關沙尼文對正面心理學的介紹有更深瞭解,請參考1998年沙尼文當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主講 www.positivepsychology.org 及參看沙尼文博士的著作「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2002。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六日

 

©2003 Positive Psychology Power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杜書伍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2007.04.25 03:51 am

 

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在人格上大致是從依賴走向獨立。

 

第一類人A為缺乏獨立性格者

其一路成長的過程中,都被過度保護,長大成人後依賴性格仍重。進入職場後,依賴人格者因從小養成的依賴習性,即使「與人互動」能力再好,工作仍難有突出表現,主管輔導起來也會事倍功半。

 

第二類人B是屬於「健全的獨立人格者

這類人一開始雖被長輩照顧、呵護,但成長到一定程度,父母即著意訓練其學習獨立,遭遇困難時再適時介入;隨著獨立性的增加,父母逐漸放手,小孩培養出「自我思考」的習慣,也同步發展與長輩、同儕互動的習慣與能力(學習獨立程度為b)。因而進入職場後,「獨立人格」與「與人互動」能力兼而有之,不會有所偏頗。

 

第三類人C即是獨立但缺乏「與人互動」能力者

這類人在年紀很小時,即因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或是因身為老么、父母未投注時間陪伴,反而在幼小生活上,大部分時間必須自己做決定、自己處理事情,無意中很小即養成了「自我思考」的習慣。自此,「與人互動」的機制,就缺乏培養與練習。所以,表面上形成獨立特質很強,但是在「與人互動」上則有明顯缺陷。

 

      ***何謂「與人互動」的機制?其實即是一種發送(send)與接收(receive)訊息的能力與習慣。一方面要能對他人提問(發送

            訊息),一方面要能接收他人回覆(接收訊息)的機制,而且兩者是同步在運作中。

 

            個體一旦啟動「與人互動」機制,主動發出訊息並接收外在的回饋,或者被動接收到別人的訊息(意見)後,再透過大腦「自我

            思考」的機制,將所吸收的資訊整理、儲存在腦中。因此,透過與外界持續的互動,即能學習很多東西。個人運用此機制愈

            順暢、熟練度愈高,吸收力就愈好,能力也就提升得愈高。而且這種接收能力愈熟練,就是很微弱的訊息也接收得到,即所謂的

          「敏感性」很高。

 

理想上,個人同時擁有「自我思考」與「與人互動」的機制,將最為完美

 

然而,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是有所欠缺,如前述第一類人「與人互動」能力雖強,但因依賴性高,缺乏「自我思考」能力,無法充分消化、吸收,成長不易。第三類人雖無意中養成「自我思考」能力,但「與人互動」能力不足,接收他人訊息少,習慣關起門來「自己想」,易與真實世界脫節;遭遇到困難時,不習慣也不懂得求援的方法與技巧。與人溝通時,也容易聽話聽一半,尚未掌握要點,就陷入自己的思維中,導致曲解對方意涵而不自知。沿續到職場上,也就容易出現不習慣與主管互動、經常忘了關照下屬、聽話聽一半因而易斷章取義等現象。

 

"獨立人格者"相對於依賴性格者,顯現出積極、主動、負責等特質,並經常會產生有深度、甚至有創意的見解。

但一個有經驗的主管,在獨立人格顯著的同仁身上,也經常發現下列現象:

 

第一、獨立人格顯著者經常悶著頭做事,甚少主動與主管溝通,直到負責的業務出了狀況,主管察覺後,問他為何不找主管協助時,

            經常 會回答「不想麻煩主管」或「自己應負起責任完成」,讓主管又生氣、又無可奈何。

 

第二、獨立人格者尚在基層時,工作相當積極、獨立、負責,表現良好,但升為主管後,自己雖仍努力做份內工作,卻甚少過問下屬

         做事的狀況,與下屬的互動頻度不高,形成自忙自的、一般稱為「獨行俠」的狀況。主管雖一再提示其身為主管應要管理、輔導

            部屬,屢屢勸說卻難有改善。「主管應管理其部門」此一身為主管的基本觀念與要求,對其似乎十分難達到。

 

第三、在與平行單位的溝通時,獨立人格者經常會只抓了幾個重點,就拿來闡述、應用、下判斷,容易斷章取義、曲解對方意涵

          而不自知,使得平行單位感覺其難以溝通。

 

上述三種現象都點出一個共通問題:某些獨立人格者的背後,會不自覺出現「與人互動」不足的現象。然而,為何有些具獨立人格者會有缺乏「與人互動」的缺點?而有些則不會有上述現象?這個原因可能與人的成長過程有關。

 

以上的說明都在提醒主管,對具有獨立人格特質且表現優異的員工,應注意獨立人格背後形成的原因,及早輔導,以免拔擢後發生上述現象,反而頭疼。

 

另外,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可追本溯源,先回想自己在非常小的時候,印象中自己是否經常孤獨一人?還是在父母呵護下成長的類型?若是屬於前者,很有可能會出現與人互動不足的傾向。然後自我檢視,自己在管理、決策遭遇困難時,是否會經深思後主動向主管求援?是否主動照顧部屬?是否確實注意聽別人說什麼?

 

若是有所不足,則需要積極培養與人互動的習慣,刻意要求自己傾聽別人的說話,並在聽話的過程中,刻意降低自我意識的比重。此外,在遭遇困難時,則多尋求主管的協助。久而久之,將能逐步導正「凡事自己想」的習慣,不致於陷入成長的障礙。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防衛機制或簡稱心理防衛,是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有意無意間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

心理防衛機制被認為是人類後天形成的,即在生活經歷中漸漸學會。在生理上,心理防衛機制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礙。

過份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衛機制可能帶來心理疾病。

各種心理防衛機制

人類使用心理防衛機制時,有時是有意的,有時是無意的。這些心理防衛機制有些符合社會道德標準,有些則不;對生活的影響各不相同,有正有負。

幽默:當遇見挫折時,以幽默感來化解不快,達到心理平衡。

抵消:用象徵性或實際的行為來抵消已經發生的不快之事。例如:不小心打噴嚏沾到人,說對不起,以抵消自己內疚的心理。

昇華:當慾望或憤恨因為不符合社會規範而無法直接表現時,將心理導向正面,做出對社會自己有利的事情,以平衡心理。例如:在學校被人欺負,是以努力考進警校,以維護社會正義。

否認:英文術語 Denial,把已經發生的不快事情,當成根本沒有發生過,完全否定其存在。例如:某些女孩被人強姦後,回憶起強姦過程會一片空白,或記憶不清楚,這就是無意中啟動了否認。

幻想:當慾望無法滿足或受到挫折時,以幻想來令自己心理上滿足。例如:被人揍後,因為無力反抗,幻想痛打敵人以滿足自己的報復心理。

轉移、移置:英文術語 Displacement,當情緒,慾望不能直接發泄時,將這些情緒、慾望轉移到能夠發泄的對象去。通常是把對強者的情緒,慾望轉移到弱者身上。例如:受上司氣,回家發泄到妻兒身上。

壓抑:英文術語 Repression,依照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當現實不允許個人慾望實現滿足時,或者因為害怕被懲罰包括良心的責備,人類會產生焦慮感,甚至尷尬、緊張、罪惡感都會由此而生。

面對這種慾望,人類會不自覺的將之推出意識範圍之外,讓自己意識不到,這些慾望將壓抑到潛意識中。因為已經意識不到,相關的記憶很少被回憶,就慢慢的忘記此事,但需要注意的是,壓抑在潛意識中的這些慾望還是有可能會無意識的影響人類的行為。

合理化:英文術語 Rationalization,當個人受到挫折或無法達成慾望時,找一合理的理由以說服自己,避免精神上的苦惱。這些理由有些合理,有些則不。

投射:英文術語 Projection,當自己有不當的慾望、舉動或受到挫折時,把自己產生慾望或遭受挫折的原因歸咎到他人或其他事物身上。例如:強姦犯認為受害者穿著暴露,才引發他犯罪。

退化:遇到挫折或有慾望時,不用成人主動負責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退化成小孩般的依賴方式解決問題。

反向:英文術語 Reaction formation當產生不當的慾望時,因為無法接受自己有如此的慾望,表現出與自己慾望相反的行為。例如:某些人發現自己有同性戀傾向,無法接受,結果成為強烈的反同性戀者。

認同、同一化:英文術語Identification,模仿所羡慕對象的行為舉止穿著,或扯上一些關係,來滿足自己的慾望,使用認同做法者通常有自卑傾向。例如:某人以與某富豪見過一面為榮。


整理:許明堯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 心靈志工

2007.04.20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