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免有受傷 脆弱的時候

就算蓋住
也要透透氣(就如廣告詞所說)

有時 禱告是一種力量

有時 音樂是一種撫慰

有時 傾吐是一種宣洩

有時 面對是一種征服

有時 忘記是一種放空

有時 時間是一種療癒

有時 走走是一種轉移
 
有時 厚黑學倒不失是一個好辦法

此外 還有很多解決與緩和的方式(信仰/藝術/運動/自然等等)................是吧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我

所以有我

無心

所以有心

無力

所以有力

無氣

所以有氣

無路

所以有路

正著來 倒著去

說來容易做來難

努力吧

(難怪尼采說 有些人要死後才出生)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天 看地 看山 看海

人 如此渺小

看過去 看現在 看未來

人 如此短暫

計較什麼

又在乎什麼

人生很多事情不是過眼雲煙嗎

盡了心

盡了力

也就夠了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不斷

而且

必須要做的功課

面對貪嗔痴

面對生離死別

面對所有情緒的起伏震盪

面對一切外在的誘惑與迷離

面對一切內在的期求與需要

面對人生各式各樣 甚至意想不到的波波折折 順順逆逆

......

一切只有靜心修行

靜靜靜 思思思 行行行 捨捨捨

但願祈得善果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朋友 

  六月份我已經完成了十堂Ashtanga師資訓練課程,以及香港四天獲益良多的亞州國際瑜珈會議。


  我的收穫是什麼呢?在亞州國際瑜珈會議課程中我學習了一些新的體位法,以及體位法的新做法。但我相信最大收穫,是如何接納他人-特別是接納你感到厭惡的人。因此,我明白即便瑜珈老師們有多麼厲害,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人。我應該調整過度期待的心態,打開心胸,縱然互動有限也能有所獲得。
 

  另外我也學會好好的關注自己。在亞州國際瑜珈會議課程中,每堂課中間僅有半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所以,我總是擔心我沒有時間用餐、緊張下一堂課將遲到、煩惱沒有時間與朋友對話或購買瑜珈叢書或CD。直到課程的最後一天,我的心情終於平靜下來了。我終於明白,原來我的生活盡是為恐懼與緊張所宰制。亞州國際瑜珈會議課程意外的使我明白,我竟是如此困在自己營造出來的恐懼之中
 

因此,最後一天的課程中,我不再緊張於填飽自己的肚子或忙於與他人交談。每一堂課我都提早出席,這樣的經驗十分美好並且輕鬆。而我也確實與課程行進中吸收獲得更多。提供這個寶貴的經驗與所有學員們分享,並祝福大家都能更加好好的關注自己。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是說在真愛中「年齡不是問題」嗎?更何況,十四歲的年齡差距,比起眾多老翁娶美少女,動輒差上五、六十歲的「佳話」,更是不值一哂。但是,當年紀大的是「她」,還當了阿嬤,在觀念狹隘的保守社會裡,女大男小的結合,卻成了笑話與悲劇。

看著阿嬤採跪姿自殺的決絕姿態,要讓人問:是誰讓某大姊愛得這麼辛苦?感情是兩人的事,又干旁人底事?當然,自殺的理由很難單純歸因,但對愛情的性別年齡歧視、酗酒家暴、以死要求復合的愚昧、親友對自殺訊息的忽略,都是我們須由此悲劇中看到的教訓。

這對蘭嶼版的「莉莉與小鄭」感情之路愛得轟轟烈烈。在分手之後,男子割腕要脅,還曾冒險徒手游泳到小蘭嶼,演出「海上漂流求愛記」,這愛果真生猛。

特別的是,四年前,當時廿九歲的男子愛上小兒麻痺且當了祖母的婦人,就一直甘心為她洗衣、煮飯,照顧她的生活,不僅是打破女大男小的情愛年齡藩籬,更顛覆家務分工的刻板性別角色,兩人的感情果然並不合乎社會「規範」,他們實踐自我情愛的勇氣值得佩服

但是,愛情終究有俗套結局:酗酒及家暴,殺死所有浪漫與柔情。即使兩人遠離家鄉流言,家暴終究摧毀關係。感情的結束,也讓她失去生活照顧,但婦人仍做了決定:分手。在小男友漂流獲救後,她曾說:「唉!他做事從不考慮後果,很恐怖,這個男人太可怕了,我不要。」但旁人卻責怪她對自殺「老公」不聞不問。這也正是自殺要脅復合的可怕之處:把壓力轉嫁給拒絕復合者。

人言可畏,鄉人在阿嬤面前的廉價笑談,卻對她是難以承受的揶揄。曾勇敢面對年齡流言、走出家暴的婦人,最後還是選擇自殺,令人喟嘆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初祖;有一次,二祖慧可求他:「弟子心未安,請祖師為我安心!」達摩答:「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苦思之後說:「我已尋了很久,但找不到心。」達摩又答說:「我已把你的心安好了。」

  在禪宗的語錄中,處處有這樣的機鋒,用語意邏輯來推理的話,簡直比「腦筋急轉彎」還無厘頭,好像禪師故意要捉弄學生。無巧不巧,在人本學派的心理治療中,類似的場景也常出現。當事人急著找出痛苦的原因,希望心理師給一個答案,偏偏心理師不正面回答,讓當事人困惑不已。

終止窮追尾巴的惡性循環

  在電話諮詢或精神科的藥物門診,由於時間有限,為了讓個案得到關於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等資訊,或求助或復健資源,醫病之間必須直來直往,實問實答,由醫護人員直接為病患指點迷津。

  但在心理治療室裡,當問題更有深度地呈現後,往往會發現和當事人的思考、行為模式彼此纏縛,互為因果。當事人解決問題的手段,其實就是造成問題的主因。最原始的發病原因有時反而找不到,甚至不重要了。

  這種情況在急性子的人身上最為明顯,他們往往會纏著心理師,追問「為什麼我會得焦慮症?」「為什麼我吃藥這麼多年還好不起來?」「有什麼方法讓我不再害怕、逃避?」「催眠有沒有用?你可不可以幫我催眠讓我好起來?」這和慧可向達摩企求的並無兩樣。

  假如心理師真的實問實答,回答他理論上怎麼做,當事人會暫時鬆一口氣,但馬上冒出更多的問題來,結果會強化了當事人「只有靠外力(權威、新藥、催眠、或神通)才能治癒我」的信念。心理治療變成一場又一場Q&A的健康教育課。

  有些當事人甚至熟讀許多心理書籍,比心理師還會使用術語和病名,但卻因此更無法擺脫焦慮和依賴。

答非所問 終止慣性行為模式

  達摩和後世的許多禪師,利用答非所問造成的錯愕,幫助當事人打斷理智上「窮追狗尾巴」的惡性循環,一步踩空,發現無路可走,當下止息的新體驗。當初為何要開始追自己的尾巴,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停下來。多次挫折下來,性急的當事人也許有機會領悟:停止「對焦慮的焦慮」才是答案。

  據說,後來禪宗的三祖僧燦也碰到一位年輕弟子求助:「請師父慈悲,教我解脫法門。」僧燦反問:「是誰縛了你?」弟子愕然道:「沒有人縛了我。」僧燦說:「那麼,你為什麼還要求解脫法門呢?」弟子聞言大悟,他就是後來的四祖道信。

  雖然生物精神醫學認為,病根全在大腦神經的內分泌,但從禪宗的故事看來,也許病根也在觀念和行為模式呢!(本文摘自《心理治療室的詩篇》)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nday, July 09, 2007 8:57 AM

沒錯
當從無聊的人群 繁重的工作中走出
也許就是一種釋放

但是
過長 過久的孤單
總還是太寂寥

找想談的人談談
找想做的事做做
找想看的書看看
找想聽的歌聽聽
...

生命中
還有很多不孤單 不寂寥的事
等著你去探索 去嘗試

可以期待的
生命最後 still 是一篇精采豐富的樂章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婚  離婚  結婚 --- 中廣 2007/07/09

主計處統計:

到去年底為止,15歲以上人口數一共1,873萬人,其中3成4未婚。

而在未婚人口當中,又以30到44歲的青壯人口佔比最高,

平均4個青壯年齡男姓、5個青壯年齡女性,就有1個是「不婚族」;比例創下歷來最高。

另外,到去年底為止,「離過婚」的比例也創下紀綠。

統計顯示:95年底15歲以上人口當中,「離過婚」的比例首度突破6%,達到6.1%,歷來最高。

光是去年一整年,就有6萬4千多對夫妻最後以離婚收場,年增率將近3%。

其中又以結婚不滿5年就離婚的比例最高,佔了3成1;而結婚5到10年、最後還是離婚的比例,也有2成5。

儘管如此,去年還是有14萬2千多對佳偶步上紅毯。


創歷年新高!125萬孩童面臨隔代教養問題 --- 東森 2007/07/09

2年前,導演吳念真用一部紀錄片阿祖與阿宏,來突顯隔代教養問題,當時只有6歲的阿宏,每天只會打架和罵髒話,如今2年過去了,阿宏在老師諄諄教誨下,逐漸步入了正途,只是近年父母將小孩託給祖父母的問題是越來越嚴重,比例高達了3成以上。

和同學打鬧在一起笑的好開心,他就是導演吳念真紀錄片阿祖與阿宏中的那位,只有小學一年級的阿宏,從小被父母拋棄,靠著阿嬤一手帶大,隔代教養的問題,讓當時只有6歲的阿宏,一到了學校,不是和同學打架就是罵髒話,成了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如今2年過去,阿宏在老師諄諄教誨下,不但成績突飛猛進還學會了英文。

阿宏的進步大家看的到,吳念真用紀錄片方式突顯隔代教養的問題,只還有多少這樣的潛在危機在我們的身旁,因為現代父母工作繁忙,往往都是雙薪家庭忙於工作,

根據調查,目前國內15到64歲的婦女,有3成將學齡前兒女交給祖父母照顧,6歲以下的學童有45萬人,6歲以上的學童也有80萬人,125萬的孩童面臨隔代教養問題。

創下了歷年新高,只是祖父母無法完全取代父母的教養工作,除了關心愛護,對孩童在校生活以及其他部分一無所知,生小孩是要教育照顧,如果父母無法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只會製造一個又一個社會問題。

  
台灣 退休族 上班族 退休觀調查 --- 遠見雜誌 2007/02/26
 
《遠見》首次調查國人退休觀,結果75%上班族認為存款最重要,其次是老伴46.5%、房子41.7%、子女37.5%。
在養兒防老觀念式微下,出現金錢方面的存款、房子,比親情的老伴、女子還來得重要。
另外,調查也發現,國人的退休財務規劃也準備得不夠,大陸成為海外退休的首選之地,而政府最應加強醫療保健。
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台灣嬰兒潮世代,去年正式邁向60歲,未來20年內將有600萬、占台灣1/4人口的嬰兒潮世代走向退休人生。
然而,在新生兒銳減、下一代人丁稀少的少子高齡環境下,國人的退休觀如何?又如何計畫退休?期待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
《遠見》特別針對退休族和上班族,進行國人退休觀大調查。
當問30歲以上的上班族:「你覺得要擁有哪三項,自己才可以安心退休?」
在存款、老伴、房子、子女、保險、老朋友、健康等七項要素當中,高達75%受訪者回答存款最重要。其次46.5%是老伴,41.7%是房子,再來37.5%是子女。
而受訪者若屬於離婚、分居或喪偶者,認為存款最重要的比例更高達83.9%。
反而一般人認定高齡者可能最重視的健康,只有1.5%的上班族認為必須擁有,這可能與這群人年紀尚輕,還未思考到健康問題有關。
《遠見》民調中心主任戴立安形容,這次調查顯示:在未退休者心目中,存款遠比老伴重要,房子也比子女重要,反映出上班族對於自己退休後經濟生活的憂慮程度。

退休財務規劃,薪資高者愈積極進行

存款到底夠不夠安養晚年,的確是還在拚退休的上班族的一大憂慮。今年50歲的張先生就是例子。
七年前張先生買了一檔日本基金,結果一連套牢! 六年直到去年,日股走向多頭,終於讓他的基金解套。
他笑著說,今年50歲了,夫妻倆結婚24年膝下無子,以後退休生活得完全自立自強,這筆百來萬的投資,可不是閒錢。
去年勞工退休金新制實施,公司發切結書要他選新制還是舊制。「我當然選舊制,」他說,舊制退休金比新制多得多,再過五年剛好工作滿15年,年紀也剛好達到55歲申請舊制勞退金的最低門檻。
既然高達75%以上的上班族最擔心退休後沒錢,他們是否有進行退休的財務規劃?有準備的只有58%,回答沒有的有40.9%,顯示很多人只是憂心,但未採取行動。
其中,未婚者的退休財務準備比例,比已婚、有小孩的高,這與平常生活負擔較輕有關。
而收入愈高的上班族,也比低收入的人,更會進行退休財務規劃。例如月收入8萬元以上的上班族,其中有82.7%的人有規劃,而收入在2萬元~3萬元的人有51.2%有規劃,收入未達2萬元的人,只有29%有規劃。
就地域來看,全國以居住在桃竹苗地區、年齡30歲~34歲的上班族,已做規劃的比重最高,分別達67.8%與71.2%,可能與竹科工作收入高、年輕人接受理財觀念較早有關。
而多少收入的比例用在生活開銷與退休準備,只有8.4%的人將一半以上的收入拿來準備退休,而把過半收入花在生活開銷者,則占44.9%。另有24.7%的人表示兩者各準備一半。

42.8%上班族期待退休,22.6%退休族繼續工作

近幾年來,退休年齡有提前年輕化的趨勢,到底工作族期望幾歲退休呢?調查顯示,希望在60歲到64歲退休的上班族最多,達27.6%;其次是23.2%希望在55歲到59歲退休。
另外,年齡在50歲以下的受訪者,近四成期待在60歲前就能退休;而50歲到54歲的人,有47.2%期望在60歲後退休;60到64 的人,甚至還有46%不希望屆齡退休,反而希望到69歲時才退休。( 年紀越大 , 越希望晚退休 )
那麼,上班族對於退休是期待,還是擔心? 42.8%表示值得期待,只有25.2%表示擔心。
而上班族期待退休後可以做什麼呢? 44.4%期望退休後去當義工, 27.7%期望繼續工作,而什麼都不想做的人,只有13.4%。
至於已退休者的實際情況卻是,53.2%的人已不再工作,繼續工作的人只有22.6%,真正做義工的只有17.1%,顯示年少的理想與年老的現實差距頗大。
在問卷進行中不少退休族就反應,「我是很想再找有薪水的工作,但是去哪裡找啊?找不到,只好不工作了。」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組長周毓文認為,退休族群就業率偏低,應該與企業不願雇用高齡者,或者國內尚未建立銀髮族就業市場有關。
這樣的結果,顯示出還在工作的人,對於退休生活有比較浪漫的期待。當問及上班族為何要當義工或繼續工作,有33.3%最高比例的人,是為了打發時間,其次30.5%反映是為幫助別人,回答需要收入的人,只占第三位,比例21.7%。
但同樣的問題,退休族的回答就不同了,29.3%需要收入,打發時間26%,幫助別人21.1%,顯示經濟問題才是退休族繼續工作的主因。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上班族要繼續工作的原因中,「避免與社會脫節」只占8.8%,排第六位,但在真正退休後,這個選項跳升到第四位,而且比重大幅提升到20.3%,顯示退休後與社會脫節的問題,是現在的上班族所始料未及的。

退休近半滿意,只有1.5%願住安養院

那麼,國內退休族的生活過得好不好呢?普遍有哪些憂慮?
退休族對退休生活感到很滿意或有點滿意的,比例47.4%,不滿意或很不滿意的,僅26.4%。
值得注意的是,退休族有3! 3.9%為退休生活比退休前過得好,但也有32%認為比退休前差,18.4%認為差不多。
退休後最大的生活困擾是什麼?有一半覺得沒有困擾,而困擾的第一項是健康衰退、第二是沒有經濟來源、第三則是失去社交圈
對於退休後打算跟誰居住,期望與現實間又有何差距?
有39.6%上班族最希望只與配偶同住,其次有28.7%希望與配偶、子女同住,希望只和子女同住者有14.5%,也有5.5%希望獨居。
而退休族面臨的現實狀況卻是:35.5%與配偶和子女同住,有27.1%只和配偶同住,只和子女同住者有21.3%,獨居者有11.3%。
獨居現象主要發生在雲林以南,各地區獨居比例都在13%以上,而基宜花東地區退休老人獨居比重更達27.8%。
在老化少子嚴重的今天,老人安養機構應運而生,也被許多人認為是未來的明星產業。但調查顯示,儘管大多數的人能接受送父母去安養院並非是不孝的想法,但卻很少人願意住在安養院。
高達66.2%的上班族認為,送父母進養老院並非不孝,認為很不孝或有點不孝的分別有6.7%與9.9%。至於退休族也有19%的人認為,送父母去安養院是不孝順的。當問及上班族退休後想住養老院的比例只有1.5%,希望住家裡的高達86.2%,另外,有9.9%的上班族希望住進五星級的老人公寓。

希望加強醫療保健,退休大陸成海外首選

對於政府的退休相關公共政策方面,有41%退休族認為,政府應加強醫療保健,其次有31.3%受訪者希望加強發放津貼,27.7%認為應該加強安養照護機構。相同問題,上班族所期待的依序是:醫療保健62.1%、安養照護機構36.2%、發放津貼32.9%。
對於政府為避免勞動力不足,打算延後法定退休年齡,50.4%的上班族表示很贊成或有點! 成,中在55歲到59歲的贊成比例更高達67.7%,顯示延後退休的社會共識頗高,且年紀愈大愈害怕退休。
至於退休後最想住哪裡?近77.7%上班族選擇住在台灣,有16.7%尚未決定,也有5.6%選擇到海外退休。但是在退休後,希望到海外居住的人中,大陸成為首選,達31.7%。
調查顯示,退休族與上班族儘管在一些事情上看法一致,例如都不想住安養院、都認為醫療保健是政府首要老化政策,但是在很多面向上也呈現極大落差,顯示現實與期望間本來就有差距。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09 Mon 2007 21:23
  • Greece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古烏蘭巴托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情是享受,婚姻是忍受
十個男人九個風流,十個女人,只有一個能讓男人風流
當男人喜歡一個女人的時候,他就會表現出風度;
當女人知道那個男人喜歡自己的時候,她就索求無度
女人先表現自己大方,男人就不敢小氣
人生的三大悲劇:美人會老、愛情會冷、婚姻會舊
聰明女人定律:越多男人喜歡妳,越不需要妳做決定; 越少男人喜歡妳,越需
要妳提早結婚
最完美的老婆是一個不說話的女人;最完美的情人是一個不需要固定見面的女

男人越不了解一個女人,就越喜歡那個女人; 男人越了解那個女人,就越喜歡
另一個女人
情人之間的第三者是另外一個情人;夫妻的第三者則是電視
要想聽好話就去戀愛;要想聽實話就去結婚
老婆永遠是這世界上鼻子最靈敏的動物
女朋友和狐狸精的差別,就在於有沒有被那個男人的老婆抓住
男人談十次戀愛就被認為是情場高手;
女人談十次戀愛就被認為是狐狸精
=============================
結婚真好??


>> 如果你仍是未婚的身份,你應該會發現
>> 大部分的時候,總是旁邊的人比你還急
>> 自己開始急的時候,總是發現得太晚
>> 但為什麼要急著結婚
>> 除了你在「婚姻市場中的價值隨年歲增高而遞減」之外
>> 好像也沒有人列舉出具體的原因
>> 結婚真好,試證明之:

 冬天睡覺很溫暖兩個人睡覺比一個人睡覺溫暖,不一定?
>> 我們從好萊塢電影學來的
>> 女主角枕在男主角肩膀上的甜蜜睡姿,大概一個月內就告吹
>> 因為男人的肩膀也是肉做的,壓久了也會麻 久了就要看醫生
>> 所以,大家就開始比較實際得各睡各的
>> 但是側睡的兩個人中間一定有一條縫,冷空氣會從中間鑽進來
>> 這還不算
>> 如果你的另一半會搶被子的恐怖狀況
 一起旅行很甜蜜
>> 是的,如果你想像是每晚上還要「嘿咻」的旅行
>> 大概不到第三天,照片上就會出現兩隻大雄貓黑著眼圈的樣子
>> 但是,如果不「嘿咻」那不是和一般同學 同事、表姊妹旅行差不多嗎?
>> 是的,而且你還可以比較開心的Shopping
>> 不必爭執到底是要去博物館、景點拍照,還是Shopping Mall
可以有自己的家
>> 這可能是結婚非常致命的吸引力,
>> 能有一筆預算,佈置自己的空間從選傢俱開始
>> 你可能就開始懷疑你這位愛人同志的品味,接下來就是不斷的討論和協調
>> 通常幾經協調的結果並不樂觀
>> 你們可能會有一套英國鄉村的沙發,配上正在打折的IKEA鋼管茶几
>> 再加上他媽媽送的退休電視櫃,活像是住在家俱量販店的展示店
兩個人看電視比一個人有趣
>> 你瘋了嗎?根據我的非正式調查
>> 大部分的男人看電視都集中在新聞或體育頻道 (他們看運動比做運動認真)
>> 所以,除非你喜歡小鳥依人的「陪看」電視
>> 或是心甘情願放棄你的日劇或HBO
>> 最好不要和你的男人共享一部電視
安全的固定性伴侶
>>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目前在台灣罹患愛滋病的患者
>> 已婚異性戀者的比例,已經超過一般印象中同性戀的比例
>> 也就是說,有許多的女性的愛滋病患者,
>> 是從她們先生那裡傳染而來
>> 安全?未必
>> 但是「固定性伴侶」的想法,可能還讓許多魅力男子開始懷疑
經濟上,兩個人比一個人有安全感
>> 兩個人同住一個公寓,也比一個人省下不少
>> 這是經濟學上的理論
>> 不過,男人很容易「忘了」繳房貸 「忘了」水電轉帳,或是「忘了」繳信用卡
帳款
>> 所以經濟上的安全感,不見得對增加存款數字有幫助
>> 樂觀來說,兩個人付房貸,比一個人輕鬆
兩人分擔家事

>> 但真實的情況是,原來一個人照顧自己生活起居的家事份量
>> 在結婚後變成了三倍,但你只有兩個人的人力(有時後甚至還是只有一個人在
做,有誰忍心責怪一個認真工作但沒空做家事的 男人)
>> 所以就微笑著在別人的羨慕眼神中,繼續努力的做家事吧
>> 如果你找到願意和你一起分擔家事的男人,恭喜你


婚姻中的悔與不悔
>> 有人問:「結婚,到底好不好?」
>> 其實,蘇格拉底很早以前就回答過相同的問題:「結不結婚,你都會後悔」

>> 婚姻確實不自由──
>> 特別是偵測到帥哥或美女,打著陽光般的微笑,向你熱情放電時。
>> 婚姻確實是束縛──
>> 特別是想抽空做些什麼,卻因為擔心另一半顧家太辛苦只好放棄時。
>> 婚姻確實令人懊惱──
>> 特別是有孩子後想儘情玩耍,卻老得掛念家中有誰需要照顧或幫忙時
>> 婚姻確實很折磨──
>> 特別是家裡一人病了全家病,醫藥費、病痛、壓力和沮喪一起瘋狂飆長時。
>> 婚姻確實有恐怖──
>> 特別是女人面對某些要命的婆家,再怎麼努力也只配當個「次等家庭成員」;
       或是男人為了養家不得不努力擠進工作的黑洞,而且挖不到錢還不敢爬出來
時。
>> 婚姻確實讓人灰心──
>> 特別是夫妻意見不合,抗議無效、對罵無力, 卻明明覺得被對方虧待時。
>> 婚姻確實讓人厭煩──
>> 特別是日復一日努力、協調,也只能勉強維持家人生活品質時。
>> 婚姻確實讓人無助──
>> 特別是窮到只能花費精簡夠用,
>> 對家人的心疼與未來的疑懼只能默默承受時。

這種聽起來穩賠不賺的行業,要它做什麼?
>> 1)婚姻讓你看清外貌的魔咒──
           就算是帥哥美女,只要不懂得珍惜你:一個平實的配偶,猶勝過十個漂亮的臭
包裹。
>> 2)婚姻讓你有被需要的感覺 ──
           你溫暖的懷抱永遠是家人最終渴望的處所:完全被信賴的感受,足以讓你忘卻
所有煩憂。
>> 3)婚姻讓你知道生命的豐富──
           它讓你在回家的路上知道有誰在等待你,迫不及待地想和你分享今天的學習,
和成長的快樂。
>> 4)婚姻讓你看到真正的犧牲──
          當全家人大病一場開始痊癒後,最後那一直沒病的人才會抱病倒下:婚姻讓你清
楚看到誰曾無怨無悔的付出過。
>> 5)婚姻讓你知道自己的無價──
           如果人永遠只需在父母蔽蔭下成長,就不會驚覺自己其實也有套價值觀和理
想: 當婚姻讓你害怕失去自我時,它也同時加速你的成長,推動你打造未來。
>> 6)婚姻讓你知道貧窮的祝福──
           白手起家的辛苦讓人看到不管是貧是富,那背後真正溫暖人心的愛與親情,遠
勝過所有物質的力量。
>> 7)婚姻教你爭吵不是辦法 ──
           夫妻間誰對誰錯、誰好誰壞、誰高誰下都不是最重要的事,夫妻終于發現:
「彼此相愛」才是克服一切困難的法寶。
>>8)婚姻讓你知道穩定的代價──
         日復一日的例行公事,看似枯燥無味,比起大風大浪後的死寂,還是略勝一
籌:穩定,幫助你學習尋找並珍惜當下的快樂。
>>
>> 婚姻給人單身沒有的麻煩,也給人單身沒有的喜悅。
>> 當然某些單身的自由自在,在婚姻中難能擁有;
>> 婚姻中的豐富深刻,單身也難以想像。
>> 婚或不婚是很私人的決定,任何人都能給你意見,
>> 卻不一定有誰的意見會適合你。
>> 如果你能在以上所列出的清單中找到你渴望從婚姻中得到的事物,
>> 也許該做的不是刻意逃避婚姻以免受傷害,
>> 而是花更多心思準備自己,儘可能做好萬全準備 以便面對各種成長的挑戰。
>> 是的,結不結婚,你都會後悔


>> 只是,沒有人能向你證明婚姻會不會為你帶來幸福,
>> 你得自己向自己證明:你有能力學習創造幸福。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 沒有那麼困難 也沒那麼繁雜

想法 正面一點(positive)
---仔細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清楚自己的方向 角色 責任 勇往前進 再遠都會到達 


慾望 單純一點(simple)
---現在社會充斥的太多 氾濫的太多 誘惑的太多 真正需要的其實不多

快樂 就會多一點(happy)
---健康平安 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能做什麼就是福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w you suffer for your sanity

how you try to set them free-----vincent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趙永新)

1   中國藝術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傳統和精神,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最珍貴的遺產之一。它從世界藝術中吸取有益的東西,同時又給世界藝術以影響,為西方藝術家所推崇。

           看一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藝術大師的作品,以及他們和探險家們的論述就十分清楚了。畢加索、馬蒂斯從非洲的原始藝術中獲得靈感,卻從中國文人畫中吸取了線條的營養。羅丹的大弟子普落特爾,他家的會客室裏陳列著中國北魏時期的兩個雕塑品。後期印象派大師高更說過,眼睛不要再往希臘看,應該向東方。這說明西繪畫大師十分推崇中國的繪畫藝術和雕刻藝術。

           中世紀來中國旅行的摩洛爾旅行家伊本.拔都塔在記敘自己經歷三十年的亞非各地旅行的見聞時,也對中國的繪畫大加讚揚。他說:「中國是全人類中手藝最高明的和最有鑒賞力的人民……至於繪畫,確實沒有一個民族──不管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能趕得上中國人。他們在美術上的才能是非凡的。」馬可.波羅讚揚時說,「金碧輝煌」的中國宮庭,充滿了珠光寶氣,「所繪壁畫,龍翔鳳舞,車騎百戲,珍禽異獸,戰事耕作,無奇不有」。中國的雕刻、園林藝術也受到人們的讚揚。秦兵馬俑的發掘,轟動了世界,贏得了很高的評價,被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中國文明和人類智慧的奇跡」。馬可.波羅和明清以來的西方傳教士把中國園林風光介紹到歐洲以後,曾引起歐洲人的極大興趣,很多人企圖在歐洲仿造中國園林,但是都未成功。當今歐洲人對中國園林的了解和欣賞又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不少人在研究中國的園林。這一切說明,中國的藝術已經超越了東方的界限,而具有世界性的魅力。

2   中國的藝術為甚麼具有這種世界性永恆的魅力呢?這是因為中國藝術的魅力來自於它的傳統和精神。這種傳統和精神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使中國的藝術經久不衰,永放異彩。

3   中國藝術精神滲透在藝術的各個領域,既涉及到古典哲學、美學和宗教,又涉及意境、氣韻、神似等問題。只有在廣闊的背景上來研究和探討它,才能展示中國藝術精神之博大與精深,才能真正體現東方文化精神的特徵。 

禮樂一體,詩畫同源

4   在 中國,藝術傳統早就受到重視。古代的「藝術」的「藝」有「藝術」和「技藝」兩種涵義。詩人、藝術家和手工業者一樣,都被稱為操「技藝」的匠人。中國古代教育以「六藝」為主要內容。這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樂居首位,兩者併為一體。有禮必有樂,樂附於禮,而樂在諸多藝術種類中獨居至尊地位,是各種類藝術的總稱。這與儒家推崇「樂」有關係。歷代儒學家都把「樂」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樂在藝術領域和社會中也佔有重要地位,當時的樂除了聲樂、器樂外,還包括詩歌、舞蹈、傳說和雛形戲劇。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無所措手足」。可見,孔子是十分重視音樂的,他把「樂」看作人們修身成仁和興邦治國的根本。孟子、荀子也很重視「樂」的作用。荀子的《樂論》專門論述了音樂的審美、教育作用。認為樂「可以善民心」、「移風易俗」,可以使「民和」、「民齊」、「兵勁城固」。《禮記》中的《樂記》也專門論述了音樂的本質、音樂的美感、音樂的作用以及樂與禮的關係,是孔門有關音樂理論的總結。

         所以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樂,並把樂作為自己的統治工具。整個封建社會可以說禮必有樂,無樂不成禮的社會。著名的《詩經》、《楚辭》、《漢樂府》原來都是樂的歌詞,而不是文學作品。這種禮樂一體是中國藝術的一大特點。在西方,音樂既不從屬於禮,更不從屬於法,而是一門獨立的藝術。

5   中國藝術的各種門類是互相影響,融為一體的,藝術精神是相互滲透的。古代的樂,是音樂、舞蹈、詩歌的綜合藝術。

         《詩經》三百篇可以朗誦,也可以弦彈、歌唱和舞蹈。其後歷代詩詞既可以配曲演唱,也可以翩翩起舞。同一時期,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美學觀念,在繪畫、書法、音樂和雕塑中可以找到呼應,反之也是如此。晉朝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書法風格和陶淵明詩的風格、《世說新語》中的風格是一脈相通的。漢唐以後,詩畫的藝術精神、美學觀念也是相近的,兩者結合得很緊密,在抒情、達意、暢神、求趣等方面都是一致的。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名作《洛神賦圖》,巧妙地把詩的幻想,在造型藝上加以形象化,創造了詩、畫結合的傑出範例。

6   王維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畫家,又是著名的大詩人。他對中國的山水畫和詩歌的發展都作出過傑出的貢獻。他的詩歌藝術成就同他在山水畫方面的造詣是有著密切關係的,他是我國古代詩畫結合的典型。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是指詩的意境鮮明如畫;畫中有詩,是說畫中有詩一般的意境美。有人形容詩是無顏色的畫,畫是有顏色的詩,其道理都是一樣的。無論是詩還是畫,都描寫一種意境,抒發一種感情,二者同屬於藝術範疇,基本精神也有相通之處。

7   中國把詩與畫,直接融入於一個畫面之內,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這也有別於西方藝術,因此,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著名的題畫詩。這些題畫詩,也頗具特色。

8   題畫詩是詠歎畫的意境,詩在畫面中所佔的位置,也構成畫的一部分,這是詩畫的融合。唐代的題畫詩十分盛行。以詩詠畫,以詩意發揮畫意,進而以詩境開擴畫境,詩畫結合,畫的意境可以直接來自詩人的想像和感情。杜甫的題畫詩尤為精彩。王漁洋《蠶尾集》中說:「六朝以來,題畫詩絕罕見。盛唐如李白輩,間一為之,拙劣不工……杜子美始創為畫松、畫馬、畫鷹、畫山水諸大篇,搜奇抉奧,補筆造化……子美創始之功偉矣。」《杜工部集》中有題畫詩十八首,這些題畫詩很深刻地將繪畫的藝術效果描述出來了,說明杜甫的詩心和畫意是相映成趣的,是一致的。

9   中國傳統的繪畫理論早就有「書畫同源」,「書與畫一耳」的觀點。書法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的,繪畫是以自然客體為表現對象的,兩者有著天然的聯繫。書法和繪畫都是使用毛筆這一重要工具,進行線條造型創造的,講究「筆墨情趣」。兩者審美觀點是一致的。

10   中國的園林藝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它和詩文、繪畫等文學藝術緊密結合,園林中有詩情畫意,繪畫中有園林佳景,詩文中也常常描寫園林,杜甫的「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兩句詩所描繪的園林佳景,不可勝數。漢代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就是以皇家園林為題材的。賦中描繪了秦漢上林苑中殿廊軒的壯麗,刻畫了山水川流的氣勢,記敘了苑中奇珍異獸、奇花名果以及宴樂狩獵等活動。根據園林的格局、山石水草的刻意點綴及其風格,人們把江南私家園林比做詩詞,把皇家園林比做漢賦,是十分形象的比喻。

11   中國園林中的疊石盆景的假山設計和構思,也是從山水畫中受到啟迪,在造園史上留下不少山水畫家的疊石盆景作品。由此可見,中國的繪畫、詩文、園林藝術三者是互相影響的,相得益彰。

12   有人分析中國和西方文化的差異時說道,中國的文化講合,西方的文化講分,是不無道理的。

13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文化中,禮樂一體,書畫同源,詩畫一家,文史哲自古難分,繪畫、書法、雕刻、園林等藝術精神有相通的地方,互相影響;而在西方文化中,樂舞獨立,詩畫無關,文史哲各自為獨立的學科,甚至歌刻和話劇也各自分野。為甚麼中國藝術具有這種融合性和相通性呢?這是因為中國各類藝術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講意境、情趣,而情趣來自藝術家和觀賞者的內心,心只有一處,所以只能是合,不能分;而西方藝術精神講理、講形,而理與形這二者都屬於物的範疇,物具萬象,所以必然是分,互不聯繫。

物我一體,崇尚自然

14   在 國古典的哲學精神強調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們順應自然,崇尚自然。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謂的「道」即指藝術精神,藝術精神來自自然。莊子認為道是「美」,天地是「美」的,並明確指出「天地有大美」,美的效果必然是樂。由大美、至美產生的樂為「至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至樂、天樂的主要內容是使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建立自由的精神王國,是藝術精神的最高體現,而這種精神來自自自然。他是十分推崇無為自然美的。

            老莊這種思想到了魏晉時期,形成玄學,就更為發展了,並開始與儒家思想相結合。玄學家提出名教本於自然的看法,認為道合自然,名教本於自然。除了使人的自身成為美的對象以外,更使山水松竹等自然景物,都成為美的對象,這樣就把人類社會的美與自然的美統一了起來。

15   中國山水畫到宋元時間已發展到高峰,十分注意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感情上也相互交流。北宋山水畫以客觀地、整體地描繪自然為特色,使山水畫富有深厚的意味。著名山水畫家郭熙的代表作《溪山秋霽》表現秋雨晴後的自然景色,創造出一種優美壯闊的意境,把美麗的自然景色和畫家對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融為一體,和諧而又統一,給人以美的感受。

16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風格頗為獨特。它既收入了自然山水美的千姿百態,又凝集了社會藝術美的精華。當我們漫步於園林,眼前展現的是美麗的天然圖畫,所感受到的是活的藝術形象,是大自然美的縮影。園林中的借山借景的藝術手法,可以使觀賞者產生一種遼闊的視野,這種遼闊也包含人和自然的和諧而又統一。

17   繪畫是畫家對客觀景物的描繪,有一個「物」與「我」的關係問題

             最早提到繪畫中的這個問題是東晉畫家顧愷之。他在《畫論》中說:「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寫好,不待遷想妙得也。」這裏的「遷想」,即想像力,指畫家在構思的時候,必須遷移自己的思想,深刻地認識世界,進行選擇,才能有所「妙得」,從而創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捕捉對象的本質及對象之神。中國第一個論述山水畫的宗炳說得更為清楚。他說:「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應同,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這裏的「應目會心」,即要把握住神。唐代張璪把這種思想具體化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指大自然,「心源」是指畫家的內心活動以及思想感情的表達,即繪畫藝術創作要以自然為對象,通過作品的創作,產生一種動人的境界,表現到畫面上來,把客觀世界的「物」與畫家主觀精神的「心」有機地統一起來。清代著名畫家石濤在《畫語錄.山川章》中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於予也,予脫胎於山川也,搜畫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裏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於大滌也。」他以此來說明,畫家在認識自然山水美的過程中主觀與客觀關係的變化。當畫家直面客觀的山川景物時,通過主觀情思的感受、理解,典型、集中地再現自然山水之美,即達到「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物我同化,才能創造出感人的生動的藝術象形。

注重意境,追求情趣

18   中 國藝術十分重視意境,追求情趣。不論繪畫、書法,還是雕刻、建築、園林都是如此。

19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範疇,是指藝術家從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體驗感受中,產生了某種思想感情,通過特殊的藝術構思和形象塑造,把這種思想感情充分表現出來,於是在畫面上產生一種動人境界,這是藝術家主觀情感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也是藝術家與自然相近而又相融的精神感受。作為藝術的繪畫、書法、雕刻、建築、園林等都是藝術家表現這一感受的依托,也具有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學意蘊。《禮記.樂記》講到音樂時說:「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這裏涉及到物境,但只到感動人心為止,至於人心與物境相互交融的關係尚未加以論述,後來的藝術家多有論及。

20   北宋末年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所創造的意境和藝術構思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卷首是寧靜鄉村,漸近城市,趨於熱鬧,到達虹橋時,萬頭攢動,掀起了第一個高潮。然後畫城外,略為鬆緩。待進入城門後,萬商雲集,百業興旺,出現了第二個高潮。整個畫面有弛有張,有疏有密,既有對比,也有節奏,它宛如一支無聲的交響樂曲,婉轉和諧而又氣勢磅礡,頗具藝術感染力。

21   中國書法講究線條的運行和變化。「線」是中國書法創作抒寫情思,塑造物象,創造意境,釀成氣韻的最基本的要素和手段。任何藝術作品總是要表達一定的意境和情趣,在書法藝術中表現得更為抽象,這是因為書法的表現形式並不是再現客觀世界的客觀形象,而是線條造型。在創作過程中,書法家善於觀察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抒發自己的感情。傳說懷素正是看到了夏日的雲峰,才啟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的。

22   中國的建築藝術也追求情趣,具有鮮明的特色。天壇的建築及色彩的運用,使這座建築具有嚴肅、神聖和崇高的意境。蒼天是圓的藍色的,大地是方的,土地是黃的。天壇的建築大量用了圓形和方形。圜丘、祈年殿、皇穹宇都是圓的。圜丘四周的矮牆,皇穹宇、祈年殿的屋頂都用藍色的琉璃瓦。圓形之外又用了方形的圍牆。天壇還種有大片松柏,綠色的環境,藍色白色的建築交相輝映,突出了整個意境。中國的建築善於將建築的各種構件進行加工而成為有特色的出檐屋頂,有的屋頂作成曲面形,屋檐到四個角都微微向上翹起,看上去屋頂面、屋脊、屋檐都是彎的。後來又創造了懸山、硬山、廡殿、歇山、卷棚、攢尖六種形式,還把屋脊上的構件加工成各種有趣的小禽獸,房屋木結構的梁、坊的出頭也做成了各種有趣的形式,連屋檐上的瓦頭也都雕刻上形形色色的花卉、草木、禽獸,增加了建築物的情趣。

23   中國的園林藝術,既收入了自然山水美的千姿百態,又凝集了社會美的精華,融我國建築藝術、花樹栽培、疊山環水及文學繪畫於一體,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統一。自魏晉以後,強調把客觀的自然之「景」與造園家主觀的「情」結合起來,把自我擺到自然環境中去,既摹仿自然,又追求曲折變化的詩情畫意,這是因為中國園林的營造者大多是詩人、文學家、畫家,他們通過工匠之手把自己的美妙構思塑造成「自成天然之趣」的山水園林,具有自然情趣的境界。中國的園林,它不是畫,但有著畫一般的風景形象;它不是詩,但有著詩一般迷人的意境。這種「詩情畫意」的意境,是中國園林的精髓。

注重神似,講究氣韻

24   中 國藝術注重神似,注重表現物的神態,抒發藝術家所獲得的意趣,托物寄意,寓情於景,以形寫神,提倡神形兼備。繪畫、雕刻、書法、園林、建築尤為如此。繪畫方面,畫人物,著力表現人物的精神和個性;畫草木、花鳥,著力表現它們的意趣和形態特點;畫山水,著重表現山水風景美的境界和季節氣候變化的特徵。因此把「氣韻生動」列為繪畫「六法」的第一位。漢代人物畫,是由畫的故事來表現其意義和價值的,求意義、價值於繪畫自身之外。魏晉及其後的人物畫,主要是由通過形來表現被畫的人物之神,來決定其意義、價值。魏晉時代繪畫的大進步,正在於此。

25   顧愷之在《畫論》中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他把「傳神寫照」作為人物畫的最高境界,「寫照」即藝術家所觀察到的客觀形象,「傳神」即通過形象表現出畫中人物蘊藏的精神,寫照是為了傳神。他還提出「傳神阿堵」等寫神的方法。這些傳神的主張,成為中國人物畫、山水畫的傳統。

             後來到了宋代的歐陽修、沈括、蘇軾,又使這些主張見解發揮得更為精深。歐陽修提出「古畫畫意不畫形」,並認為「蕭條淡泊」的意境遠比「飛走遲速」的禽獸更難表現。

             沈括從藝術欣賞的角度,闡明了書畫貴在神韻的道理,他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觀畫者,多能指責其間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於奧理冥造者,罕見其人」。他對王維的畫評論道:「如彥遠畫評言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王維繪畫的特點是有強烈的主觀抒情性,畫中融入了他的思想和性格。因此他的畫「縱筆潛思,參與造化」,「畫思入神」。繪畫能入神,得神似,也就有了詩的情韻和意趣,畫中自然有詩了。蘇軾也十分強調神似。他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還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這裏用相馬來比喻觀賞畫的道理,我們評一匹馬是不是好馬,首先要看這匹馬是否有神駿之氣;同樣,我們評一幅畫的優劣,也要看這幅畫有沒有神韻和意趣。蘇軾畫的朱竹,風致瀟灑,別有情趣,是因為他畫出了竹子的精神。據說有人為此責難道:「竹子有紅色的呢?」蘇軾回答:「難道竹子有墨色的嗎?」可見畫竹用紅色還是用墨色,那是無關緊要的,關鍵是要能體現竹子的精神,反映出畫家善美人性的哲思。

             元代倪雲林說:「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明代畫家徐渭主張「不求形似求生韻」,而且創「大寫意」畫法。明末八大山人朱耷,他畫的飛禽走獸,往往寥寥數筆,初看不知畫的是甚麼東西,細細一看,才知道意趣無窮。在中國古代畫論中出現的所謂「神」、「心」、「意」、「韻」、「氣」以及「氣韻」、「神韻」、「神氣」、「生氣」、「生韻」、「意趣」等等實際上都已成為神似的同義詞。中國藝術家對「氣韻」、「神韻」的追求,不僅表現在繪畫,而且也滲透於書法、雕刻藝術之中。

26   中國書法講究「氣韻」,即把追求意境的美放在形體表現之上。蘇軾在《論書》中說過:「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也。」他把「神」放在第一位,「神」就是作品的「神韻」。人們把書法視為「心畫」,說明書法和繪畫的審美觀是一致的,都要求「神似」。

27   中國的雕刻也十分強調表現對象物的神韻。我們可以把中國的雕刻比做立體的人物畫,它的最高美學追求就是傳神,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刻畫人物的神情形態。就以佛教雕塑來說,它雖然受外來宗教的影響,但它仍然保存了中國自己的特色,既非希臘式,也非印度式。

             也就是說,中國佛教雕塑既不像古希臘雕塑那樣充滿了對哲學的思辨,也不像印度雕塑那樣對肉體的喜悅,而是保持中國雕塑的傳統,追求的一種抽象的、精神的東西,即追求「神韻」。如西方的安琪兒,是用肉翅膀飛起來的,而中國敦煌的「飛天」,是用飄帶飛起來的,因此,四肢舒展,表現一種冉冉上升或緩緩下降的動勢,栩栩如生,給人一種如魚得水、俯仰自由的感覺,富於「動心」的藝術效果。

28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藝術中所謂的「神」,既指客觀事物的精神,又指藝術家的主觀精神。客觀的事物紛繁複雜,既有有生命的,也有無生命的;有生命的固然各有各的神,沒有生命的,如山河雲海,藝術家也能從中看到它們的精神。藝術家力求通過客觀的藝術形象、作品,表達自己主觀的精神和情趣,使主觀客觀的精神相契合。所謂神似,就是兩者交融又契合的具體體現。這樣的藝術形象,就比對形貌簡單直接的模仿更能打動人的心,更具藝術感染力。

29   中國藝術十分強調神似,注重表現物的神態,這是中國藝術的本質特徵。但是,這不能理解為不要形似。我們強調的只是除了形似之外,神似更為重要。如果沒有一定的形態,神態也是無法表現的。

              形神關係,明代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做了很好的總結。他說:「人物以形模為先,氣韻超乎其表;山水以氣韻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為合作。若形似無生氣,神似至脫格,則病也。」這裏既講了人物畫,又講了山水畫。人物畫首先要達到形似,在形似中體現人物的氣韻。山水畫應以氣韻為主,在充分表現氣韻的同時,兼顧經營位置。形似要有生氣,神采要不離規矩。這對繪畫的形神問題闡述得十分清楚了。因此,真正的完美的藝術形象,應該是神形兼備。

30   中國神祕而又多彩的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生活的土壤裏,不僅表現了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理想和要求,而且必然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及風格特徵,並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上開出絢爛的花朵。

hmy19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